论艾芜的南行小说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艾芜完成了南行系列小说,甫一登场就以清新自然的风格、飘逸自由的品格惊艳了世人。他怀揣着独一无二的南行经历,将瑰丽神秘的边陲风光、原始强悍的边地人民搬上了文学的殿堂。艾芜他笔下的南方世界并不是一个温柔的幻想之地,也不是一个令人安慰的乌托邦,而是一个藏污纳垢的江湖,边地人民具有强悍的生命原始强力、渴望摆脱压制向往光明的本能渴望,这种紧紧拥抱苦难生活的生命欲望正是艾芜之于30年代中国现实开出的一剂药方。艾芜南行小说的叙述对象可以分成“物之南”、“人之南”,即南国边陲的景色分类及底层人物谱系,“物之南”既清新诗意又奇崛凶险,艾芜塑造的大自然有时恬静温柔,披上了诗情画意的面纱,有时狞厉荒芜,呈现出冷清、阴郁的氛围。艾芜南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各行各业自食其力的下层劳动人民,在穷山恶水的现实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双手成为生活的“强人”;二是滇缅边境和南洋地区殖民地区的施害者和受害者,从中可洞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殖民者种种劣迹和殖民地人民被挤压的生存境况;三是自由自在逍遥于天地的漂泊者,这类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快活的人是艾芜侧重描述的,也深深镌刻着他自身的印记。艾芜创作南行小说是基于童年生活的印刻、时代精神的感召、巴蜀之地的濡染之上的。艾芜自小就十分向往神秘的远方,从小爱听故事,这是其选择南行并进行系列创作的内在动因。五四精神的熏陶,平等、自由、民主等新思想极大地强化了艾芜身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于是艾芜会关注南行中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处境,他对于小人物生存哀痛的执着展示及对于建构理想家园的愿望描述,是时代精神的文学产物,艾芜的南行及附着其上的小说创作,是五四精神的催生物。生长在“文化边缘”的巴蜀之地的艾芜特立独行,这就注定了其笔下人物个性发展的无所羁绊,“脱序人”的叙事母题及移民传统也深深影响了艾芜的南行小说创作。艾芜执着于将他自己体验的南方生活,用文学的形式进行着有意味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风景,也彰显出艾芜小说创作的价值。艾芜发现了南方世界里底层人物蓬勃昂扬的生命力,讴歌了他们不屈而又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他欣赏健康的体魄更偏爱他们顽强的生命活力,艾芜试图将这种生命活力,通过南行小说传达给靡弱的国人,以此唤起国人的活力。艾芜由个人推及国家,借用南行小说建构理想的空间,他在健康的人性之上又憧憬着国族的壮大,塑造了一个善恶不能完全对立、黑白无法彻底厘清、永远燃烧着生存热望的江湖世界,为我们重塑国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和参照标准。艾芜的南行小说突破了固有的文学书写谱系,他用小说回应了现实中国,也想象了现代中国,他的南行小说不仅是边境风景的忠实记录,也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于时代和民族的理性思考。
其他文献
针对现有室内环境存在多个平面特征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使用平面特征优化相机位姿和建图的实时室内RGB-D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系统。系统在前端采用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既存在本质的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区别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或局部表现;从联系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
提高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需要将阅读、背诵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其中,通过泛读和精读结合的大量英语文章或书籍的阅读,能够为写作储备必需的知识基础;通过强化记忆式
以近年来羊肉价格上涨为背景,从新疆几年的羊肉价格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新疆羊肉价格不断上升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建议。 Taking the price of mutton in recent year
引入地学统计学中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探索性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渤海湾赤潮爆发前后的遥感叶绿素浓度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叶绿素浓度
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西安,其城市建设应如何进行,是保留历史文化特色,还是摒弃一切"旧"的东西,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值得每一位城市建
<正>据介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扩大豆、减玉米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在经历一段“跑路潮”和“倒闭潮”之后,经营者开始更加冷静的思考P2P网络借贷问题了,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得到不断加强,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更加深入。本文
网络个人信息被滥用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网络个人信息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我国网络个人信息的侵权与立法状况,并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网络个人信息的法
在西方音乐史中,有关"月光"的乐曲最著名的要属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本文通过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浅析作曲家在古典主义时期和印象主义时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