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2A<'pro>影响蛋白质核质定位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其感染宿主细胞后的活动完全在细胞质内进行,比如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蛋白的合成以及病毒的包装等。然而这并不代表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宿主细胞核完全没有相互作用。事实上,病毒的一些蛋白可以定位于细胞核并与核内因子相互作用,而宿主细胞核内的某些因子也会重新定位于细胞质参与病毒的扩增过程。   在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的某些蛋白的核质定位会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应用融合荧光蛋白示踪的方法对脊髓灰质炎病毒3CD、3C’蛋白核质定位的改变进行了研究,发现单独表达时为细胞质定位的3CD、3C’蛋白在病毒感染或与2A蛋白酶(2Apro)共表达时,变为明显的核定位,说明2Apn。是引起3CD、3C’核质定位改变的原因,并用点突变的方法证明在此过程中2Apro必须保持其酶活性,同时发现2Apro定位于细胞核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2Apro可以与核孔复合物蛋白Nup153共定位于环孔片层结构(AL)中,为2Apro与核孔复合物存在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   在发现2Apro影响病毒蛋白3CD,3C’的核质定位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2Apro对其他核定位蛋白的影响。结果发现由HIV REV或TAT蛋白核定位信号(NLS,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介导的直接使用importinβ途径的蛋白入核过程会受到2Apro的抑制,而猪细小病毒VP2蛋白的入核过程却不受抑制,从而说明2Apro对不同的入核途径的影响不同。另外,本论文也对猪细小病毒VP2入核的机理作了初步研究,鉴定出VP2蛋白核定位信号的核心序列为KGTLTFTAKMR。   综上,本论文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2Apro对多种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过程中病毒蛋白与宿主细胞核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并为其他肠道病毒的类似过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泥沙的颗粒大小分布体现了土壤侵蚀的基本信息,分析泥沙分选特征有助于解释坡面土壤的侵蚀过程及其作用机理.通过野外冲刷试验(流量为15,20,30 L/min),以砒砂岩区灌丛位于坡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估计报道,世界范围内HCV感染患者约为1.7亿,其中约75~85%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2
本论文主要是将单光子技术应用在空间目标探测系统的研究。首先,综述了空间目标探测的状况;介绍了单光子探测手段;分析了单光子探测手段在空间目标探测中引入的重要意义和必要
摘要:本文通过对两节科学复习课以及笔者自身的课堂研究,提出了以问题训练为抓手促进科学复习课堂的策略:知识问题化,把知识转化为问题;问题活动化,把问题转化为活动;活动问题化,在活动中发现问题;问题解决问题化,学会向问题解决提问。旨在提高科学复习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训练中得到培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策略;素养;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
人类活动干扰导致地带性森林退化成次生林或人工林后,通常引起表层土壤轻组组分有机碳以及N、P等养分元素含量和储量的变化。本研究以相对原生阔叶林和与其毗邻的次生林和杉木
棉蚜既是全球性分布的害虫,也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昆虫寄主适应性的生物模型。对棉蚜寄主专化性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昆虫寄主适应性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同时也为害虫
叉蕨属(Tectaria Cav.)隶属于叉蕨科(Tectariaceae),是真蕨类中系统演化水平较高的类群,属内物种数目多,全球约210种,泛热带分布,主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是叉
基于非相干光源的时间-频谱卷积信号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链路简单、可重构和大带宽等特点,在高速信号处理、光通讯网络、光计算、任意波形产生和高速实时测量中有着重要的应
有机电子器件正在快速发展,例如柔性光电池,可卷曲显示器或电子纸等。其未来的发展和集成将需要一个简单的,非易失的,低功耗的有机存储器,这些存储器可以电驱动的写入,擦除和读出。
当代利用MBE、LPCVD和MOCVD等方法在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衬底上生长单层、多层异质外延薄膜,用于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研制所需的材料。外延膜的结晶质量、膜厚、应变、组分以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