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LA-DPA1/B1基因多态性、TiM-3基因多态性及其信号通路与F蛋白在HCV感染中的关联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i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WHO估计报道,世界范围内HCV感染患者约为1.7亿,其中约75~85%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20%左右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等终末期疾病。  HCV基因可编码三种(Core,E1,E2)结构和七种(p7,NS2,NS3,NS4A,NS4B,NS5A,NS5B)非结构蛋白。研究表明,HCV核心蛋白(Core蛋白,C蛋白)与肝炎的慢性化及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近年来,研究者在HCV患者血清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被命名为F蛋白,即ARFP(alternate reading frame protein),是由Core基因发生核糖体读码框移位编码而产生。研究表明,F蛋白能上调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体液免疫应答并加剧HCV的感染慢性化。HCV感染转归所涉及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取决于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递呈以及免疫细胞识别这些抗原的能力,且这些功能由机体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s,HLAs)所决定,HLAs在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等位基因多态性决定着宿主免疫应答的能力。HLA-DP抗原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通过其抗原表位与外源性抗原肽结合,将抗原肽信息递呈给T细胞,促进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  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蛋白分子-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3,Tim-3)是Tim家族成员,高表达于分化的Th1和Tc1细胞上,在Th2细胞上不表达,也是区分Th1、Th2细胞的重要标记分子,活化的Tim-3与其配体半乳凝素-9(Galectin-9,Gal-9)结合,引起Th1和Tc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IFN-γ产生下降,诱导T细胞凋亡。研究发现,在小鼠的肿瘤构建模型中,阻断Tim-3及其配体通路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甚至可达部分治愈的效果。作为免疫抑制性分子之一,Tim-3信号通路同样被证实在艾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HCV等抗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采用免疫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探讨HLA-DPA1/B1基因多态性、Tim-3基因多态性及其信号通路与F蛋白在HCV感染中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HCV感染的可能机理。  第一部分 HLA-DPA1/B1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HLA-DPA1/B11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的关联性。  方法:采用病例-病例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748例样本分为HCV持续感染组(258例)、HCV自限清除组(170例)和健康对照组(320例),并运用PCR-SSP/SBT技术对所有样本的HLA-DPA1/B1等位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鉴定。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LA-DPA1*0103和HLA-DPB1木0201位点显著增加了HCV感染的风险(P=0.003; P<0.001),HLA-DPA1*0201及HLA-DPB1*1401可能是HCV持续感染的危险基因(P=0.018; P=0.015)。单倍型分析发现,DPB1*0501-DPA1*0103和DPB1*0201-DPA1*0103为HCV感染的危险单倍型(P<0.001:P<0.001),DPB1*0202-DPA1*0202为保护单倍型(P<0.001);而DPB1*0402-DPA1*0103为HCV持续感染的危险单倍型(P=0.004),DPB1*0202-DPA1*0202为HCV持续感染的保护单倍型(P=0.008)。  结论:HLA-DPA1/B1基因多态性与HCV感染存在一定的关联。  第二部分 F蛋白与Tim-3基因多态性在HCV感染中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HCV感染者Tim-3基因多态性与F蛋白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924例外周血样本,(HCV-F(+)558例、HCV-F(-)163例和健康者203例),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提取DNA,运用改进的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improved multiple ligase detectionreaction,iMLDR)基因分型技术检测所有样本的Tim-3基因的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rs10053538、rs12186731、rs13170556)基因型,并统计分析其分布频率。  结果:在HCV-F(+)组和HCV-F(-)组比较中rs12186731 CT、rs13170556 TC和rs13170556 CC基因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0.005; P<0.001; P<0.001),rs13170556 TC能显著增加HCV感染的风险(P=0.002);对三个位点进行分层分析发现,rs13170556(TC+CC)在年轻和女性组中能显著增加HCV感染的风险(P=0.007; P<0.001); HCV-F(+)组和HCV-F(-)组比较中,rs12186731(CT+TT)在年长和女性组中表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2; P<0.001)。  结论:Tim-3基因多态性与F蛋白的产生存在相关性。分层分析表明其基因多态性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组中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第三部分 Tim-3信号通路与F蛋白在HCV感染中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Tim-3信号通路与F蛋白的产生在HCV感染中的关联性。  方法:收集192例外周血样本并提取PBMCs(HCV-F(+)79例、HCV-F(-)28例和健康者85例),阻断Tim-3信号通路,检测各组阻断前后PBMCs凋亡情况,并检测阻断前后各组IFN-γ、IL-4的表达水平,逆转录检测各组Tim-3 mRNA表达量,Western检测各组阻断前后STAT1/6磷酸化水平。  结果:Tim-3信号通路被阻断后,HCV感染患者PBMCs凋亡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且HCV-F(+)组凋亡率降低程度明显高于HCV-F(-)组(P<0.001);IFN-γ水平较阻断前明显升高(P<0.001),且HCV-F(-)组升高程度高于HCV-F(+)组,IL-4水平较阻断前明显降低(P<0.001),且HCV-F(-)组降低程度低于HCV-F(+)组(P<0.001); Tim-3 mRNA的表达量在HCV-F(+)组中明显低于HCV-F(-)组(p<0.001);此外,随着Tim-3抗体阻断剂浓度的提高,HCV-F(-)组STAT1的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P<0.001),而HCV-F(+)组STAT6磷酸化水平逐渐降低(P<0.001)。  结论:Tim-3信号通路与F蛋白的产生在HCV感染中存在相关性。
其他文献
山香圆是一种中药材,市场上有山香圆含片、山香圆颗粒及山香圆口服液等制剂,治疗咽炎的疗效显著,但所用原料均为山香圆的粗提物。本论文拟对山香圆抗炎部位的主要成分进行指认、
为了选育出适合发酵来生产酒精的酵母菌株,本论文以酒精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Y为材料,利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产生的100MeV/u碳离子束对酒精酵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利用DSSAT模型中的CERES-Maize模型对东北黑土区5种不同基础肥力的农田黑土通过空间移位置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玉米生长过程和生产力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模型的修正和本地化
学位
光系统Ⅰ(PSⅠ)是类囊体膜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光合细菌、藻类和植物的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PSⅠ负责催化光合电子传递的最后步骤,即氧化囊腔侧质体蓝素和还原基质侧铁氧还蛋白。
频谱感知是认知无线网络中的一项首要的关键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认知无线电的
为了探讨藏羊心脏传导系(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CCS)的结构特点,采用Davies法对传导系各个组织进行常规石蜡切片,经HE、PTAH和Masson染色后观察研究发现,藏羊窦房结(SAN
生物岩溶问题已经成为地球生物学的研究热点,而石灰岩生蓝藻对环境栖息地进行生物侵蚀的问题也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以英德石灰岩地区的石灰岩生蓝藻为材料,研究了石
基于半导体硅材料的微电子技术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诞生以来,就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引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器件的尺寸一直不断减小,已经接近其物理
泥沙的颗粒大小分布体现了土壤侵蚀的基本信息,分析泥沙分选特征有助于解释坡面土壤的侵蚀过程及其作用机理.通过野外冲刷试验(流量为15,20,30 L/min),以砒砂岩区灌丛位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