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更高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因此,中国的民族认同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本民族认同,另一个是中华民族认同。在本文中,将探究民族认同的结构,了解中国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民族身份、家庭、同伴、情景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在整理国内外量表和收集项目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认同量表,经过预测后(N=244,其中N_汉=185,N_少=58,N_不详=1)形成最终的民族认同量表。 正式施测以民族认同问卷(Ethnic Identity Scale)为工具,对湖北省武汉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1161名平均年龄为11、14、17和20岁的青少年(N_汉=703,N_少=358)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EIS包括本民族认同问卷(A卷)和中华民族认同问卷(B卷),都有较好的信效度。A卷有23个项目,B卷有21个项目,都含四个维度: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此外,A、B卷各包括6个民族区分的项目。 (2) 总体而言,11~20岁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在四个维度中,评价维和情感维得分较高。 (3) 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本民族认同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中华民族认同上,少数民族得分显著高于汉族。 (4) 11~20岁的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5)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是下降走势,在20岁有回升。20岁可能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期。 (6)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各维度的发展趋势是:在认知维上,11岁得分比较高,从14岁到17岁略有下降,但是到了20岁达到最大值,看来认知维是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在评价、情感和行为维上,11岁得分最高,到14岁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后从14-20岁大致维持平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