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sj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56个民族,同时这56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更高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因此,中国的民族认同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本民族认同,另一个是中华民族认同。在本文中,将探究民族认同的结构,了解中国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状况、发展趋势,分析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及其民族身份、家庭、同伴、情景对民族认同的影响。 在整理国内外量表和收集项目的基础上编制了民族认同量表,经过预测后(N=244,其中N_汉=185,N_少=58,N_不详=1)形成最终的民族认同量表。 正式施测以民族认同问卷(Ethnic Identity Scale)为工具,对湖北省武汉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1161名平均年龄为11、14、17和20岁的青少年(N_汉=703,N_少=358)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 EIS包括本民族认同问卷(A卷)和中华民族认同问卷(B卷),都有较好的信效度。A卷有23个项目,B卷有21个项目,都含四个维度: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此外,A、B卷各包括6个民族区分的项目。 (2) 总体而言,11~20岁的青少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在四个维度中,评价维和情感维得分较高。 (3) 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本民族认同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中华民族认同上,少数民族得分显著高于汉族。 (4) 11~20岁的青少年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5)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是:11岁民族认同达到最大值,然后是下降走势,在20岁有回升。20岁可能是民族认同发展的关键期。 (6) 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各维度的发展趋势是:在认知维上,11岁得分比较高,从14岁到17岁略有下降,但是到了20岁达到最大值,看来认知维是波动上升的趋势:而在评价、情感和行为维上,11岁得分最高,到14岁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随后从14-20岁大致维持平稳状态。
其他文献
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并且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整合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重视培养地理技能。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理论为指导,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技能目标为主要
在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英语写作不仅涉及词汇、语法
集体自尊作为影响群际关系的个体差异变量得到欧美心理学的重视,源自英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理论的发展。集体自尊概念的提出为美国社会心理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新闻竞争日益激烈,某些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滑坡,为了个人的利益报道虚假新闻,或进行有偿新闻报道,加上媒体把关不严,导致了媒介生态环境的失衡。因此,
以"正交分解"思想在高中物理课程实施中的递进策略为例,提出了"形象思维入手、具体情境运用、抽象思维领悟、创新问题解决、课程活动拓展"的课程实施措施,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类
采用砂培试验研究了 16个辣椒品种对Ca吸收累积的基因型差异和产生差异的生理特征。结果表明 ,在不同供Ca水平下 ,辣椒果实Ca含量的品种间差异明显 ,按供Ca水平与果实Ca累积
我国虽为自行车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对自行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自行车的出行在很多城市都极为不便。 自行车是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
目的: 观察兔关节软骨细胞在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PGA),以及两者的共聚物PLGA三种三维支架上的贴附和生长情况,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培养工程化关节软骨。 方法: 实
本文以现代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结合高中生年龄特征和情感特点,论述高中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着力探索在高中历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力图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