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瑶岗仙钨矿床位于湘南有色金属矿集区,是一个开采近百年的老矿床,由脉状黑钨矿床和层状白钨矿床组成。脉状黑钨矿床发育在瑶岗仙背斜的核部及两翼地层中,层状白钨矿床主要产在背斜南东翼地层中。
早期层状白钨矿床有两层,一层产于跳马涧组(D2t)下部的砂岩中,为细脉型.白钨矿体;另一层产于跳马涧组(D2t)上部与棋梓桥组(D2q)下部的过渡带地层中,为矽卡岩型白钨矿体。两矿体均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与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是由于后期岩浆侵位“蚕食”才与岩体接触。矿体中间厚度大、矿化强,往边部厚度逐渐变小,矿化渐弱。它是早期隐伏含矿花岗岩成矿作用的产物。
晚期脉状黑钨矿床发育北北西向、北西向及北西西向三组含矿石英脉。平面上,矿脉成组成带发育;剖面上,大多数黑钨矿脉最多只有“三层楼”结构,只有501号脉具有似“五层楼模式”,但与标准的“五层楼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不是单一的“树形”结构,而是具有“上部撒开→上部归并→中部撒开→下部归并→下部撒开”的结构。矿脉的构式特征复杂,据观察,主要有单脉的雁列排布、中石构造、尾端分支、分支复合、侧羽分支、韵律结构及晶洞构造等。矿脉多是液压动力及构造动力混合的结果,不同的形成机制起主导作用,就会形成不一样的构式特征。分支复合、矿脉尾端分支及中石构造等构式,液压动力作用明显;构造动力扩展为主,则会形成雁列排布、侧羽分支等构式。
根据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类型,将矿区成矿构造类型分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构造细脉型成矿构造、构造-流体脉型成矿构造及构造-流体细脉型成矿构造四类。矿区的两类矿床受控于两套成矿系统,一套是由瑶岗仙倾伏背斜形成初期,地层层间滑动形成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系统;另一套是由岩浆侵位裂隙系统及构造裂隙叠加控制的,由构造-流体双重致裂作用形成的构造流体脉型成矿构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