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建筑业农民工达5855万余人,农民工构成了建筑业劳动力的主体。作为建筑工人主要来源的农民工一直没能得到产业工人的身份和待遇,阻碍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影响社会公平公正与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然而,推进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且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市场、制度、农民工自身、社会排斥等诸多阻滞因素。在此背景下,揭示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所涉及的各类阻滞要素的形成过程与控制变量、研究其对建筑工人身份状态变化的影响机理、构建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工人转化动力系统、以期最终寻求合理科学的制度设计用以调动利益相关者各方对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积极性,就成为一个有必要且深入而细致研究的现实命题。有鉴于此,本文按照“调查——理论——实证——应用”的研究逻辑,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工作。(1)全面梳理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获得理论支持并挖掘研究空间。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基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实质上是其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的转化”这一论断展开的,所以本文梳理了建筑业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迁移与流动)以及建筑业农民工转变的过程(农民工职业化、农民工市民化)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前沿,总结了目前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问题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与薄弱环节,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建构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即根据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过程所涉及利益干系人的诉求对动力因子进行分析归类,建立动力因子的结构体系。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牵一发动全身,必须充分了解各层级、各地域、建筑行业内各专业等的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及相关建议,本研究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市场司的支持与帮助下,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司函的形式向全国各省市住建厅、中央直属企业(建筑类)等部门下发抽样调查问卷,再由各地主管部门下发到建筑企业与农民工手中。采用这种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的方法,充分掌握了各方对于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现状认知、态度与诉求,实现了对动力因子的全面识别与提取。随后,借助ISM方法对所提取的动力因子进行层级与区域分析,明确了各动力因子间的层次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构建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3)剖析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规律和动力系统。目前,建筑业农民工治理已经形成了典型的“路径依赖”,本文采用移植——类比方法剖析了建筑业身份转化过程与粒子运动的相似性,进而论证了建筑工人身份转化跃迁的量子力学原理,从量子力学视角演绎了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SFP范式,分别从动力系统的结构、动力系统的功能以及动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动力系统作用的内在机理,并最终提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系统的理论假设。(4)提出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并验证。由于分析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文献较少,而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型验证涉及多个变量、且这些变量具有数目多、主观性强、难以直接度量和度量误差大等特点,所以本文采用SEM模型这一能将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有机结合的证实性技术,验证了研究所构建动力机制理论模型的合理性。(5)整合优化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政策建议矩阵。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过程牵扯利益主体复杂,所以基于已验证动力机制所挖掘到的相关政策方向也比较多,因此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技术按照动力机制所确定的政策方向全面的挖掘了相关政策建议,确保了有价值的线索均被发现、最大限度挖掘出可实施的政策建议。这部分研究成果也兑现了本研究所承诺的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可能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面向全国调查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的动力因子,保证了动力因子调查的全面与可靠性;其二,构建了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动力因子体系,并系统阐述了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动力机制;其三,采用文本挖掘技术挖掘建筑业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整合优化形成了政策建议矩阵,确保了有价值的建议线索均被发现;其四,丰富了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同时本文也存在“研究未充分考虑建筑业农民工群体存在的区域性差异”、“未明确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等诸多不足之处,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成本测算”、“建筑工人数量供给与需求测算”等研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