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写神”——由《林泉高致》谈北宋院体山水画的“写实”性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ora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林泉高致》为切入点,谈北宋院体山水画的“写实”性,目的在于客观深入地分析其“写实”本质,这种“写实”绝非停留在对物象如实摹拟的形似层面,而是通过形似上升到神似,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通过对北宋院体山水画“写实”本质的分析进而深入挖掘其对当今山水画创作的借鉴意义与启示。同时,研究北宋院体山水画风对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风的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大体回顾了宋前形神观的渊源,旨在理清宋与前代形神观的内在关联。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魏晋南北朝宗炳的“卧游”思想和“远暎”法被宋人吸收并发展。2、唐代张彦远提出的书画用笔同法对宋人以书入画思想起到了引领作用。3、五代荆浩提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和笔墨并重的观点被宋人直接继承并完善。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郭熙《林泉高致》中体现的“以形写神”的“写实”观。分为三个方面即审美观照方式、画家审美心胸与创作、“三远”艺术表现方法。其中,审美观照方式中包括“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观察方法和以情观景的审美态度两部分。画家审美心胸与创作分为“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四种修养和“遗貌取神”的构思方法。第二部分旨在说明北宋院体山水画具有“以形写神”高度“写实”性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阐述了《林泉高致》中“写实”观在北宋院体山水画中的体现。分为两个方面,即北宋院体水墨山水画的“写实”特点和北宋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写实”特点。北宋院体水墨山水画的“写实”特点表现在:1、“微妙”的画面气氛。2、“三远”法的充分体现——画面的空灵美。3、“灵动简洁”的笔墨风格。北宋院体青绿山水画的“写实”特点表现在:1、对造化精神的追求——表现题材的扩大。2、浓淡得宜见精神——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的完美结合。3、笔墨和色彩的融合。 第四部分,揭示出北宋院体山水画“写实”特点形成的必然性。分为三个原因,即宋人对绘画之“理”的追求、山水画自身发展的完善和北宋画院建制及帝王好尚对北宋院体山水画风的影响。从中可知,北宋院体山水画的“写实”特点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五部分,概述北宋院体山水画“写实”性的影响及历史地位。从影响中发现北宋后的众多山水画家都从不同程度上吸收了郭熙山水画中“传神”的笔墨皴法,即使是文人画盛行的时期也不例外。从中可见北宋院体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述,得出以下两点体会:第一,北宋院体山水画的“写实”特点,突出表现为生动的画面意趣,虽然画面形象整体造型严谨,但已呈现出“简”的特点,笔墨皴法向简化发展,这意味着北宋院体山水画开始从对自然的依附地位走向审美的独立性,即展现出从描写性向表现性创作手法的转变倾向。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绘画作品生动与否,并不在于所采用的写实或写意的形式上,而取决于它能否传达出一种内在精神,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才会有众多艺术风格的存在。 第二,从对北宋院体山水画风的形成及北宋院体山水画风的影响中可知院体画与文人画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北宋院体山水画是在画院对院外山水画风广泛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形成的,它实际上是院内外艺术交流的产物。宋后元明时期文人画风的形成也不得不归功于对北宋院体山水画“写实”特点的借鉴与学习,由此可见,不同的山水画风是在相互学习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对待传统绘画一定要客观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文人画和院体画割裂开来,更不能片面地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传统绘画的真谛,从而做到古为今用。
其他文献
宋代和元代是我国古代山水画蓬勃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画写实传统发生转变的特殊时期。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断裂性的巨变,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损伤(ARF)的临床效果.方法:调研2014年~201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组);观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表现的影响.方法:选择干预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早产儿,对照组采用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干预组实施包括口周、口腔及非营养性吸吮
李少红是当今中国影坛最具活跃性的女导演之一,她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与对女性个体情感命运的书写,不仅奠定了她在影坛独特的历史地位,同时她的创作也代表了女性电影的一种创作
2003年11月在重庆召开了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会议,会上专题讨论了的续刊事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二十多年来为我国港口广大科技人员提供了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并为
期刊
期刊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黄自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拓荒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劳作耕耘,呕心沥血、为中国现代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音乐创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