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象形”与“以物观我”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流变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和元代是我国古代山水画蓬勃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画写实传统发生转变的特殊时期。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断裂性的巨变,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写实”这一命题,只是在不同时代对写实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二者都是描绘“物”,以形似为基础,以写实为要;但描绘“物”的目的不同,存在着“象形”与“观我”的差异,故文中标题将宋、元写实传统分别概括为“应物象形”与“以物观我”。本文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对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的流变进行研究,更着力对中国画写实传统的发展及其潜在趋势进行把握,试图为当今新时期下中国山水画对写实风格的发展、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在以往的宋、元山水画研究中,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二者间诸多差异性的比较上,习惯于将二者的艺术风格分别冠以“写实”与“写意”的概念,常常将二者置于对立的立场上进行分析。本文避开这样的研究思路,从“写实”这一绘画传统出发,以大量史料为依托,来考察宋、元两个时代山水画写实性的流变。文中通过两方面阐述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流变的过程暨二者写实传统的差异性和传承性。差异性表现在:宋代山水画家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是写实性或者说是造型性的绘画,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具有客体化的写实传统,即“应物象形”。元代画家讲“清高”,愿与“深山野水为友”,绘画意境清淡幽寂、追求逸格,绘画的目的是抒写性灵,回归人的本体,是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具有主体化的写实传统,即“以物观我”。传承性表现在:宋、元绘画都重视对客观现实的表达,重视画面的造型,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与客观的山水形态是完美结合的,在写实与写意之间,元代画家兼顾了主体性与客体性两方面,其所推崇的“逸格”山水,并未完全走出写实的范畴,而是在写实观念内部萌生出来的,同样具有中国画写实传统的某些特点,这也是元代山水画区别于后世文人画最本质的地方和可贵之处。宋、元山水画写实传统流变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流变本身亦体现了两朝文人审美观念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异化。 经过论述可知,山水画写实传统由宋到元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对写实这一原则的要求不同,它的每次变革必然带来绘画审美取向的转变,并推动着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中国画的写实传统是不会消亡的,而会与时俱进。本文提倡弘扬宋、元山水画的写实传统,其旨就在于强调对基本功的重视,将“写实”艺术提到其应有的位置,重新认识中国画的基本价值。尤其是在21世纪中国画坛呈现多元化面貌的今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西方文化的进入,其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重新讨论这一命题,研究和弘扬中国山水画的写实传统,对弘扬宋元绘画的精髓,发掘其中优秀的部分,重建客观的艺术评价标准,以及从多角度认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规律,展望其发展前景都是很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当今人们开始越来越强调地域性文化和经济的价值观,在新的市场下变得尤为重要。黑龙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都随着外来的文化开始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市场经济的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信而有证的史实,比较系统而全面但有重点地表述中外文化丰富的历史,特别注意总结蕴藏于历史文化各个层面的带规律性的问题,并力所能及地进行哲理性的升华。既
期刊
景德镇陶瓷雕塑创作在近二三十年里,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兴起并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艺术格局。本文本着古今结合、内外比较与综合的原则,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通过阐述景德镇陶瓷
期刊
目的:探讨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临床效果,为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20例为研究对
儿童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群体,其成长时的身心健康是尤其值得我们去重视和关注的,而当儿童在患病时如何有效地治疗并且康复也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医疗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