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的唯识说——四分说初探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s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分说属于今唯识学的唯识说。构成四分说的四个成份分别是:相分、见分、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四分说这个结构,不仅说明凡夫的认识活动,同样说明凡夫认识活动存续的存在基础。
  凡夫指的是,四分说作为唯识说的一种,是与凡夫的境界相匹配的。四分只存在于凡夫的世界之中,证道位圣者的境界中的心并无四分。
  唯识说起源于“三界唯心”的提示。随着唯识理论结构化的发展,出现了相分与见分的对举,是为影像门唯识;而随着陈那将逻辑的内容加入,使二分说扩充为三分,成为完整的知识——认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向前发展,为认识论寻求存在的依据,这样就开展出了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缘起——存在论。这样就成立了结构完备的认识——存在论的唯识理论,即四分说。
  四分说的结构基础和旨归都是解脱,即它的理路起点与终点必须是修道论,这是由佛教理论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而修道论中所证得的“唯识观”,需要在凡夫位的层面,作出合理的解释。四分说的成立,不仅建立了凡夫位的“唯识说”,同时对凡夫的认识与存在作出了解释与说明,代表了今唯识的唯识思想。这样,通过“四分说”理论的建立的梳理,可以理解玄奘今唯识学的理论特点。
  论述唯识观向唯识说的转变。在早期唯识学中,没有成体系的“存在论”。所以,古唯识学的认识论(唯识观)是直接建立在“存在”(修道论)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作为基础的“存在”,正是圣者的修行实践。但是,由圣者修行经验的“瑜伽现量”而建立的唯识义,是一种圣者的境界。由此加以理论的推演而得出的结论,如“虚妄分别”等,也不是凡夫位的众生,能现量证得的。
  论述识转变与四分的关系。要想极成唯识的道理,在哲学上有两条可以建构的方式,第一条是“存在论”的方式。另一条进路是“认识论”的方式建立唯识。基本上,以安慧为代表的古唯识,是依据存在论的建构方式来组织唯识学;而以护法为代表的今唯识学,则有存在论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建构。
  在“识转变”的过程中,安慧认为只是由识体——识体的转化,种种的我法现象只是傍随识体的转化而生成的影像,没有与识体同等的真实性。护法系的观点则不同,认为“识转变”的过程有三个层次,由表及里分别是:我法现象——四分——识体,这样三重。四分具有与识体相同的真实性。因为四分的成立,是联接我法现象与识体的结构。所以,得出四分说是凡夫认识的结构的结论。
  第三章论述八识与四分的关系。八识的行相具有各自对应的心分。四分是八识的分位,也就是说,八识在存续的过程中,必然的是以心分的形式存在的。因为八识是众生生命的主体结构;同时,在存在论层面上,古唯识学同时建立识为染净的所依,而今唯识学则仅仅以识为染所依。所以,得出四分也即是凡夫存在的状态的结论。
  第四章论述四分说的理论特点。在理论结构的完备性与论理的清晰性这一方面,今唯识的“四分说”要优于古唯识的“影像门唯识”。但这并不意味,四分说理论的优越。相反的,四分说理论的局限,也正在于其过度的结构化特点。“唯识”思想是一个多向度的诠释体系,单一的标准可以对其某一特性进行说明,却不能说明其全部。甚至,在某种层度上具有不可言说性。
  四分说与神圣性的联系。四分说的成立,标志着世俗性的唯识说的确立。但是佛教教理的旨归,始终是指向解脱的。四分说不能与神圣性完全割裂。而世俗性的四分,如何实现解脱的问题,还有待深入。这也是玄奘系唯识的理论弱点。
  在方法上,对“唯识”命题的深入探讨,有借助于现代哲学诠释学方法的必要。
其他文献
知识分子话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且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议题。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科技知识正在逐步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知识经济正在逐步取代工业经济的地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其中作为科技革命主力军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  知识分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经
死亡问题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径直走向“存在”意义的一条通路。尽管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分析集中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几个简短小节,但其中心课题是通过死亡问题来展开的。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论-存在论的阐释此在的死亡,进而把(死亡所折射出来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凝聚在一起。论文选取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以“死亡”之思为题来展开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独特分析,旨在解读并揭示死亡对于解答存在问题之不
学位
《孙子兵法》以其对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性决策的理解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的认同。《孙子兵法》是一部兵学经典,其中关于军事决策的论述,不仅对于军事斗争,而且对于一切具有竞争性的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战争中的用兵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理性的决策过程,需要人们进行合理的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逻辑学是指导人们进行合理思维的有效工具,理性的决策不能缺乏逻辑思维。  本文从决策逻辑的
学位
逻辑经验主义诞生初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关怀和诉求,即使在其所从事的科学哲学认识论领域也体现着这种多元的社会、文化视角。逻辑经验主义发起的“统一科学运动”集中体现了这种社会、人文维度的目标诉求。该“运动”作为一场社会践行运动,追求一种与科学联合的新的哲学,推动各门科学和知识门类的统一;同时强烈关注现实生活,针对当时的社会、文化问题和状况提出愿景和解决的办法,尤其是把这种社会的、政治的、
学位
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艺术长廊一部分的供养人造像一直吸引着笔者的目光。供养人造像是源于佛教艺术的一种宗教造像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造像是精神追求的象征物,是人为宗教的产物。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表现出地域性,传入中国2000年的佛教和佛教造像的中国化同样的是不可避免。深厚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外来思想文化有着巨大的转化力量,佛教及佛教艺
信用伦理是商品经济中人与人进行交往所要坚持的伦理道德理念、伦理道德规则和具体的行为模式。不论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讲信用”成了一条横亘古今,跨越中西的公德。“信用”,这一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来的契约道德,在当今的社会意义越来越得到突显。  在东方,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从主体道德的角度探讨“信用伦理”,强调信用活动主体内在的“自律性”;而在西方,“信用伦理”则更多的是借由“
学位
本文依据国外和国内对语境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先对语境的定义以及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文本中出现的“歧义词”和“多义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适用于解决语义歧义问题的语境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之后本文提出了给语境赋值并计算来解决语义歧义这一构想,其中包括了语境词、权值、影响度等概念和一些计算方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决文本歧义问题,可以更好地利于读者来理解与排除
学位
西方隐喻理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提出隐喻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并且是作为修辞学的概念提出来。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当前比较流行的关于隐喻的几种定义,然后讨论了隐喻概念的产生背景。随后,介绍了西方隐喻理论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了隐喻理论是如何从修辞学逐步转向认知科学的过程,并且指出人们在研究隐喻理论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语用、语境因素对理解隐喻的重要影响。在第二章中,本文首先从“是”
学位
近年来,国内已经存在一定数量关于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关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存在的“第二个萨特”的理论研究,但是整体说来仍存在某些不足。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厘清该理论到底在何种程度上继承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扼要介绍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大致状况,概述国内外学界对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
学位
生与死是人类自身必然要面对的大事件,对生与死的思考,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哲学、宗教都无法回避。《庄子疏》作为成玄英的主要著作,完整地展现了作者的生死观。既发展了修心的理论,又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修身的思想;既有对佛教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也有对道家道教理论的坚守与革新;既有境界地追求,又有对现实生活方式的理性探索。构成了其鲜明特点。  成玄英生死观的理论框架主要从“道”和“人”这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展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