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在我国出现的银行“惜贷”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就我国商业银行而言,贷款资产是银行获取收入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而银行的利润情况直接影响银行经营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是具有获取利润的内在冲动的,如果银行“惜贷”,似乎就与银行的经营动机相矛盾。同时,在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的我国,如果银行存在“惜贷”,就会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有效供给,阻碍经济发展,所以弄清楚银行是否存在“惜贷”是有必要的。
从微观角度建立对微观行为的识别,对银行信贷决策行为进行分析。银行做出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分析判断贷款所承担的风险与可以获得的收益是否相匹配。如果“风险大于收益”时,银行不贷或少贷的行为不是惜贷的,而“收益大于风险”时,银行不贷或少贷才是惜贷。那么在此依据下,银行信贷总量的调整(如存差增大、贷款增幅变化等)只是银行进行风险总量调控的结果而已,并不能判定是“惜贷”。
对某商业银行对某企业2002年-2005年信贷额度调整变化的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在商业银行信贷实践中,银行面对企业风险程度的变化,主要依靠对企业信贷额度的调整来调控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总量,以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对我国商业银行通过调控信贷总量进行风险总量控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由于银行作为高风险、高杠杆率的特殊企业,银行实施风险总量控制是银行必然的选择,而银行资本的有限性又决定了银行所能承担的风险总量也是有限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其他调控风险总量的手段,在现阶段只能以调控信贷总量的方式来调控风险总量。依据上述理由,对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的银行存差规模增大、贷款增幅放缓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及对银行在信贷决策即对风险收益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结果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并得出结论:商业银行调控信贷总量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惜贷”,而是银行在信贷决策中遵循风险收益匹配原则而做出的选择,总量存差扩大等现象只是商业银行风险调控手段的结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