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重编程成纤维细胞为关节软骨细胞的效应和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u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节软骨的退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劳动力丧失等,其对全球老龄人群的危害逐年上升。由于成年人关节软骨细胞再生能力低下、数量有限,寻找新的功能性软骨细胞来源成为关节软骨再生的关键。利用容易获取的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转分化)为软骨细胞,是一种快速、有效的再生手段。目前,已有科学家通过病毒过表达特定转录因子,成功诱导成纤维细胞成软骨细胞。然而,该方法不可避免的缺点包括:肿瘤生成、基因组突变、操作复杂等,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风险。小分子药物易于储存、运输,且容易扩散进入细胞,不完全依赖于递送载体。利用小分子药物组合调控细胞命运,是一种方便、安全的方法,更具应用前景。但是,利用小分子药物诱导生成关节软骨细胞的方法,目前尚待开发。为解决软骨细胞来源问题,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筛选小分子药物组合的方法,建立成纤维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分化的诱导体系;利用三维培养技术,诱导成纤维细胞形成软骨细胞团;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成纤维-软骨细胞重编程多时间点的细胞表型动态变化,探究这一复杂过程的分子机制;通过体内关节软骨修复模型,验证化学诱导软骨细胞的体内再生功能。我们的发现包括:1)组合式筛选获得小分子化合物组合VCRTc,VP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CHIR-98014(糖原合酶激酶3抑制剂)、Repsox(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抑制剂)、TTNPB(视黄酸受体激动剂)和Celecoxib(环氧合酶2抑制剂)5种小分子化合物组合,可实现成纤维-软骨细胞化学重编程;2)成功建立化学诱导软骨细胞团三维培养体系,显著提升诱导效率,使软骨标志物表达阳性率超过20%;3)单细胞转录组检测系统性解析成纤维-软骨细胞重编程多时间点细胞表型动态变化,发现了化学诱导软骨细胞和关节软骨细胞的相似性,其重编程过程与胚胎软骨发育具有相似性;4)通过进一步探究分子机制,发现重编程早期成纤维表型受到抑制而软骨发育信号通路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软骨前体细胞;5)体内软骨缺损模型的修复,展示了化学诱导软骨细胞团可改善关节表面软骨再生,使力学功能恢复至正常情况的60%左右。综上,我们通过建立成纤维-软骨细胞化学重编程系统,成功诱导出具有体内修复功能的关节软骨细胞,并利用单细胞测序解析其转化动态细胞图谱和分子机制。该研究为软骨再生的种子细胞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案,为软骨原位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也为化学重编程的复杂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胰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恶性和致命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接近1.0,5年生存率极低。胰腺癌往往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症状,多数病例诊断之时已经是中晚期,没有手术治疗指征。药物治疗是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目前,由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组成的联合用药方案FOLFIRINOX是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研究表明,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
骨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双峰现象),容易发生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肺部,而肺转移往往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5年总生存率不足20%。目前,骨肉瘤肺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免疫疗法等新颖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挑战。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学研究聚焦于趋化因子。一方面,趋化因子可以激活和增强各类免疫细胞发生迁移,另外一方面,趋化因子可增强肿瘤细胞增
研究目的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统计确诊的胃癌新发病例就超过100万例。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预后极差。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尤以DNA甲基化最为普遍。DNA甲基化修饰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出因表观遗传改变而失活的抑癌基因,明确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了解胃癌发生发展,为将来的临床诊治研
在精准医疗时代大背景下,疾病风险预测已成为疾病预防和诊断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基于疾病易感遗传标记开发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的一种策略。同时,癌症精准医疗已经走在了精准医疗时代的最前列,癌症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公认趋势。随着大量的癌症易感遗传位点以及靶向用药位点不断被发现,可靠的癌症易感基因及遗传变异位点数据库已经成为了癌症精准医疗的关键。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利
【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孤立的小肝癌通常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但肝癌发病隐匿,患者确诊时一般已达中晚期,仅有部分患者有机会接受肝移植,仍有许多患者需要接受传统化疗或近年新兴的基因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众所周知,传统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低,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是生物界唯一能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NDPs或NTPs,N=A,G,C或U)还原生成相应脱氧核糖核苷酸(d NDPs或d NTPs,N=A,G,C或U)的酶,广泛存在于各物种中。RNR为DNA的正常合成和损伤修复提供原材料,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因此RNR可作为抗肿瘤、抗细菌和抗病毒等的靶点之一。我们仍对RNR酶催化机制、构象变化、全酶结构等了解得不够彻底,临床上使用的RNR
背景:子宫内膜的可容受性是胚胎植入成功的先决条件,胚胎植入失败的首要原因便是子宫内膜容受性差。MicroRNAs(miRNA/miR)通过转录后修饰的表观遗传调节方式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胚胎植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MicroRNAs的作用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在本篇研究中,我们着力于miR-183家族(miR-183-5p,miR-182-5p,and,miR-96-5p)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植入
学位
研究背景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除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伴发认知功能减退等非运动症状。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以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为主,但在长期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常出现运动并发症。研究发现PD发生认知功能减退、运动并发症等症状,可能受到众多微效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影响。近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内异症表现为血管化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发育、出血,引起疼痛、不育和盆腔包块等临床症状,然而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仍未阐明。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其上游支架蛋白Gab2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调控分子,然而其在内异症中的表达、作用及临床意义尚缺少相关研究。目的:研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及支架蛋白Gab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肝脏移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终末期肝脏和胆道疾病的治疗。肝脏移植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是手术技术的进步,作为术后急性排斥防治常规用药的免疫抑制剂,其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肝脏移植术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代谢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在众多的免疫抑制剂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是肝脏移植术后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