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ACU)复苏期间,令患儿与其母亲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并由母亲承担一部分唤醒和安慰工作,能否降低患儿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了本研究方案后,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级,年龄4-12周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视频通话组(S组)和常规苏醒组(C组),每组各40例患儿。在麻醉诱导开始之前,由一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医师甲为患儿进行焦虑评分,参考使用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两组患儿的术前用药、全麻诱导用药和麻醉维持用药的策略均保持一致,手术结束即停止麻醉维持药物,记录全身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这四个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进入PACU后,在不进行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等待患儿苏醒。患儿意识和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1min内,S组在医务人员监护下建立与患儿母亲的实时视频通话并由患儿母亲进行唤醒和安慰,C组则按照常规PACU工作流程进行复苏,由擅长安慰小儿的医务人员乙进行唤醒和安慰,两组患儿在达到PACU离室标准后方可从PACU转入普通病房。由麻醉医师丙根据两组患儿在拔管1min内(P0),拔管后5min(P1)、10min(P2),15min(P3)、20min(P4)、25min(P5)、30min(P6)的情况进行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在拔管后对两组患儿进行CHIPP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儿拔管即刻(T0)、拔管后1min(T1)、3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的HR和MAP。若PAED评分>12分,则认定发生苏醒期谵妄并予以1mg/kg丙泊酚进行处理;若CHIPPS评分≥4分,认为镇痛不全,视情况予以0.1μg/kg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处理。在术后第二天回收镇痛泵时,请两组患儿母亲对本次麻醉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m-YPA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过程中两组患儿四个时间点的HR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拔管后,两组患儿ED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S组;两组患儿各时间点的PAED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S组。4.拔管后,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PACU中各时间点的HR和MAP相比较,其中两组患儿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min、3min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之后的时间点差异出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大于S组。6.两组患儿的麻醉总时长、停止麻醉到拔管的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相比较,麻醉持续时长和拔管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大于S组。7.两组患儿母亲对麻醉的满意度评价相比较,S组的患儿母亲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在气管导管拔除后的苏醒期,令其母亲与其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并进行唤醒和安慰,可有效降低患儿E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儿母亲对麻醉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稳定患儿在苏醒期的心率;减少患儿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