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HIV特异性侵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指挥——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免疫系统功能进行性破坏,继而抗感染的能力遭到破坏,患者最终死于机会性感染或诱发的肿瘤。祖国医籍中并没有艾滋病之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应归属瘟疫、虚劳、阴阳易等中医病症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是当前中医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课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了艾滋病流行病学资料和中医证候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该研究,深化对艾滋病证与疾病之间关系的认识,分析其病因病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利用可控因素。为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疗方面提供借鉴。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浅谈艾滋病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综述了中医对艾滋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辨证论治的认识,以及对中药单药、复方治疗与保健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强调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关怀,为艾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探讨HIV/AIDS患者流行病学概况和常见的中医证候,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广安门医院艾滋病门诊接诊的HIV/AIDS患者初诊情况,了解不同传播途径及不同证候出现的频次;依据国家标准《HIV/AIDS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临床分期,并用SPSS13.0统计软包进行统计,列出不同证候出现的发生率,并运用中医辨证理论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传播途径上有偿供血和性接触频次较高。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是乏力、皮肤瘙痒、纳呆、皮疹、气短、头痛、体重减轻。舌象以紫暗有瘀斑居多,舌苔以淡白苔居多;脉象复杂多复合脉象,弦、细、沉为主。中医辨证分型在潜伏期三型频次从高到低的依次是气血两亏、肝郁气滞火旺、痰热内扰;发病期频次从高到低的依次是:气虚血瘀,邪毒壅滞;脾肾亏虚,湿邪阻滞;肝经风火,湿毒蕴结;气阴两虚,肺肾不足;郁痰阻,瘀血内停;热毒内蕴,痰热壅肺;元气虚衰,肾精亏涸。结论:对于中晚期的HIV/AIDS患者的治疗上提出:应注重正气的调护,即加强对脾胃的调理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