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生活——以清代以来山西平陆为个案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地区的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对平陆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并不多见。为弥补这一区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从社会史角度出发,并结合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考察清代以来平陆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社会生活的关系。
  论文对平陆民间信仰的神灵做了一个简单梳理,从社会史的角度大致显示乡村社会的主要神灵。整体而言,平陆地区存在着村落内祭祀圈、跨村落祭祀圈和跨越县界的祭祀圈三类祭祀圈形态。祭祀圈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国家政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文历史背景以及民众的精神需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清代是平陆民间信仰发展基本定型时期,关公信仰成为民间信仰体系的中心。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宗教的大量传入,传统的民间信仰有所衰落,但神化名人崇拜在平陆地区仍占据主要地位。与南方沿海城市相比,平陆民间信仰的变迁缓慢,而且带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信仰经历了发展的最低沉时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走向复兴。
  平陆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是傅说信仰共同体独具特色,二是生育神、水资源神、窑神广受崇拜,三是对乡土鬼神的信仰超过对佛道宗教的信仰。论文采用信仰共同体的概念,来分析平陆民间信仰的特点,并对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民间信仰中的酬神赛会活动,客观上有利于乡村贸易的发展,庙会上的商贸活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传统信仰的变迁,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平陆乡村社会水资源相对贫乏的状态,使得人们对水资源神的崇拜十分突出,祈雨活动一度在平陆乡村社会广泛流行。人们在面临公共危机时所结成的信仰共同体,增强了人们对村落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间信仰广泛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渗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诸多信仰禁忌。
  民间信仰反映了乡村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祖先崇拜反映了民众对人生的终极关怀,神灵崇拜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精神支撑,维系了人们心理上的平和,英雄崇拜有利于对人们高尚品格的塑造。民间信仰中的诸多神灵崇拜蕴含着民众的价值取向,体现出道德教化的作用。民间信仰的宗教艺术蕴含了人们的审美追求。自然崇拜中体现出人们朴素的生态意识,风水观念在宗祠建设中依然发挥作用,民间信仰中的这些观念体现了人们对生态和谐的追求。各种礼仪庆典中的娱乐文化,丰富了乡村社会居民的精神生活。
  通过对清代以来平陆民间信仰变迁的考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间信仰演化的命运既受到国家权力与政策的影响,又受到特定时代人们对神圣世界的认知观念的影响。它们渗透于乡村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之中,在乡村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民间信仰是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值得关注。
其他文献
汉字造型优美,内涵丰富。经过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绵延的进步,汉字蕴藏着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中逐渐趋于融合,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企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致力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注重品牌形象;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字越来越国际化,汉字元素逐渐受到了许多设计师的青睐。本文从中文字根组合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汉字做为一种文字符号与
学位
地契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遗产承载方式,它用独有的方式展示了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关于土地归属的变更的重要史料。用上面生动的文字告诉我们在古代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土地归属的所有权的制度,地契大都记载着对于土地的变更的管理,记录着每个朝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看似平凡的地契却记载着不平凡的历史。在如今也依然受到重视,延伸到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房产证,作为一种契约延续下来,地契的存在让我们不仅在了
学位
本文分析了以内心视像为基础,经由内心解读生成观念后再以图像的方式转化出来的这种在当代图像世界下大环境下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工作形式。重点对视像以及图像在绘画中的情感表述进行了讨论,分别对相同视像与不同视像下的情感表述进行了对比,对情绪在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举例,同时也结合了自身创作的过程以及在艺术工作中的收获与领悟。以影像绘画为研究对象,理论性地阐述了其产生的背景及绘画和影像相互关系的问题。
学位
描绘场景或是有场景组成的绘画作品,在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中都占有很大比重。出现在画面当中的背景,可以作为记述或是描述一个事件始末的舞台,在诸多有连续性故事情节的作品当中,场景的出现为故事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引。场景的使用就是各部分不能缺失的联系方式,这种方式是在能够用胶片对故事进行记录前,连续的故事在视觉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方式,被应用在当下一些先锋戏剧中,场景对故事的推进和制约作用表现的尤为突出。  绘画
学位
江东,吴帝孙权掌权以后,逐渐深化了对史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认知,从而加强了对史学的重视,并在其统治末年,委任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模拟《东观汉记》体例编篡了《吴书》,此书虽因为丁孚、项峻二人皆非史才而没有引起巨大反响,却拉开了编篡孙吴史的序幕。  到吴少帝孙亮时期,又以韦昭与华票、薛莹、周昭、梁广重修《吴书》,历史走入晋朝之后,晋人对孙吴史编篡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而这其中由私人编篡的史书占据
学位
赙赠是一种以财物助丧的礼仪制度,旨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及对其亲属的抚恤。该制度自先秦时代萌芽至中古盛唐时期日趋完善。与前代相比,唐代赙赠发生诸多改变。首先,自唐代始赙赠制度有了明确的法令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赙赠数额得以确立,且“准品给赙”的原则也为后世所效仿。其次,赠物内容一改前代以钱货为主的模式而以布帛、米粟等实物居多;施行范围也逐渐由皇家诸亲和高品官员扩展至有德行的妇女、宗教人士和少数民族首领等
学位
自罗马共和制晚期开始,罗马城和罗马社会一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城市空间的改变反映着这种变化的历程。  首先,通过考察空间形态下罗马城的早期历史、地理以及人口体系,了解罗马城悠久的历史、神秘浪漫的起源。在罗马人的心目中,罗马城是其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随着对外扩张和财富的涌入,罗马城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给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其次,探究城市空间的劳作
学位
《社会日报》是上海小报史上一份颇有影响的小报,它是1930年代上海小报革新运动的最早实践者,在它的示范和引导下,上海小报开始转型。  本文即以《社会日报》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新闻传播学、批评空间、现代性等概念和方法,通过考察《社会日报》的创办背景、发展轨迹和版面演变、生存环境与经营策略、报人群体以及建构的公共批评空间、对上海都市社会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论述《社会日报》兼
学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娱乐业也繁荣昌盛。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以电影女明星为代表的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上海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  电影刚诞生时,男子独霸银幕,女性缺席;二十年代,第一代女明星顶着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投身银幕,饱受非议;三四十年代,女明星成为社会的宠儿,大众的偶像,她们靓丽的身影大量地出现在公共领域,挑战着传统的性别规范。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仅是女子
学位
明清以来苏州评弹深入到江南城乡每一个角落,这与评弹本身的特点有关,即走码头。评弹与书码头的关系,为我探讨江南地方社会提供了一个特有的视角。我在努力搜集地方文献的同时,又做了大量的田野工作,采集了不少评弹艺人的口述资料,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对本论题的研究。  本文选取了江南“第一书码头”常熟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历史资料为依托,在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开展苏州评弹与江南地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