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胁迫对黄瓜幼苗光合与激发能分配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光合功能对盐胁迫响应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大多是以NaC1盐胁迫为条件的,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阴离子类型以NO<,3><->为主,对于温室土壤中NO<,3><->积累对黄瓜光合作用与激发能分配的影响研究较少。 本课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水培技术,设定营养液中不同NO<,3><->浓度处理7d,探讨了NO<,3><->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与相关参数的变化,PS Ⅱ的光化学效率及激发能分配,依赖叶黄素循环的能量耗散与启动,研究了NO<,3><->胁迫下的光合作用的变化,为改良根际环境,减轻盐渍化危害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 1、以Ca(NO<,3>)<,2>与KNO<,3>(1:1)为营养液N源,不同浓度NO<,3><->处理的黄瓜幼苗,NO<,3><->浓度在较低(14~98 mmol·L<-1>)范围内,适当增加NO<,3><->浓度,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光饱和点、绝对叶面积增长均高于对照;表观量子数和CO<,2>补偿点均低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NO<,3><->施用量,可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及植株的生长。 2、当NO<,3><->浓度较高(140~182 mmol·L<-1>)时,净光合速率及其光合作用的各项参数与对照相比出现显著的变化: (1)随NO<,3><->浓度的增大,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原因是由气孔限制转化为非气孔限制; (2)随NO<,3><->浓度增大,光饱和点、表现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减小,光补偿点、C02补偿点升高,黄瓜幼苗利用强光与弱光的能力降低,幼苗的Rubisco活性以及利用低浓度CO<,2>的能力降低; (3)当NO<,3><->浓度为182 mmol·L<-1>时,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受到损伤。叶绿体中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减少,淀粉粒减少并变小; (4)随NO<,3><->浓度增大,黄瓜幼苗的生长势递减,叶面积和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在182 mmol·L<-1>NO<,3><->。处理时,叶面积出现负增长,干重也显著低于对照。 3、当NO<,3><->浓度较高(140~182 mmol·L<-1>)时,黄瓜幼苗叶片叶肉细胞气孔扩散阻抗增加,Fv/Fm、Fv/Fm’下降,φpsll、qP也下降,电子传递受到抑制,两个光系统之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光化学效率降低,CO<,2>同化能力下降,影响幼苗生长;同时NPQ升高,在吸收的光能中,分配到光化学反应的比例(P)减小,天线热耗散的比例(D)增加,导致叶片光合效率下降。 4、当较高浓度的NO<,3><->(140~182 mmol·L<-1>)与强光共同胁迫时,黄瓜幼苗NPQ升高,DTT处理后NPQ降低,叶片中NPQ与(A+Z)/(V+A+Z)%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为非辐射能耗散的主要成份,是NO<,3><->胁迫下耗散过剩光能的重要防御机制。 5、较高浓度的NO<,3><->(140~182 mmol·L<-1>)与强光共同胁迫,使黄瓜幼苗内更易产生过剩激发能,黄瓜幼苗叶片依赖叶黄素循环的启动强度都高于对照,使其能及时、有效地耗散过剩的光能,当NO<,3><->浓度为182 mmol·L<-1>时,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启动减慢。 6、在分别以Ca(NO<,3>)2与KNO<,3>(1:1)、Ca(NO<,3>)<,2>和KNO<,3>三种盐为营养液N源,在NO<,3><->浓度为140 mmol·L<-1>时,黄瓜幼苗均出现胁迫症状: (1)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表观量子效率减小,黄瓜幼苗的生长势低于对照。 (2)使幼苗光化学效率降低,CO<,3>同化能力下降;在吸收的光能中,热耗散的比例增加,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启动程度增大。 (3)以Ca(NO<,3>)<,2>与KNO<,3>(1:1)和Ca,(NO<,3>)<,2>为营养液N源时,处理间光合参数与荧光参数的变化差异不显著;KNO<,3>处理的差异明显,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表观量子数降低程度最大,叶绿体基粒片层受到损伤,天线转化效率和PS Ⅱ光化学效率降低,依赖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启动减慢,表现伤害最为严重。
其他文献
海岛棉(GossypiumbarbadenseL.)是纤维品质最好的栽培棉,目前在中国主要种植于新疆的南疆。近些年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高档纺织品的需求,对于棉纤维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海岛棉纤维品质性状机理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要。  本研究利用纤维品质性状和分子标记对海岛棉资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纤维品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在海岛棉资源群体中选取表型和遗传差异较大的两个材料
学位
本研究以陆地棉抗旱品系中H177为实验材料,设置三个处理,CK、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和干旱后复水,从全基因组水平对干旱响应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行鉴定和分析;对干旱响应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进行筛选及调控机制解析。结合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DMRs相关基因,构建棉花干旱响应的DNA甲基化调控网络,主要结果有:  1、全基因组lncRNAs的鉴定与分析。基于严
学位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其纤维作为重要的工业纺织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增加、耕地面积减少,保障棉花有效供给的形势愈发严峻,提高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加强棉花抗病性的研究始终是我国棉花育种的主攻方向。  以基因组序列为基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技术发展为开展棉花相关研究提供了新契机。SNP标记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稳定性好的特点,特别是分布于基
学位
品种自身遗传因素是决定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的主导因素,但养分条件、种植密度及灌水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二者协同提高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为了明确施氮量、氮肥底追比例、硫肥、种植密度以及花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对不同类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2013-2015年连续两个生产周期在中国农科院(北京)中圃场试验地选取强筋品种济麦20和中筋品种京冬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及种植密度对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产量形成和品
学位
我国小麦新品种培育的重点是提升单产,而籽粒产量作为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除受环境影响外,还受多个基因位点的调控,比如控制株高、生育期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基因位点,而借助连锁分析对基因的定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图谱的标记密度,因此,通过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对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QTL(QuantitativeTraitLocus)定位将更加有助于研究产量的遗传基础和开发重要QTL位点的选择标记用于育种实践
学位
干旱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干旱胁迫已成为作物减产,粮食危机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中国西北内陆,年降水量少,农业用水紧张,因此急需培育抗旱性强的作物品种来节省水资源,从抗逆性较强的植物中克隆相关的抗逆基因也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线果芥(ConringiaplanisiliquaL.)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系属十字花科线果芥属线果芥,短命植物(一年生、少数二年生草本
学位
干旱和高盐是两个主要的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解析作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耐受性和适应性机制,对培育作物胁迫耐受品种至关重要。转录因子是植物对非生物胁迫应答调节网络中的关键调控因子。来自不同植物中的R2R3-MYB转录因子在调控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中起重要作用。棉花和小麦分别是全球主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然而,由于棉花和小麦都拥有庞大的基因组,大多数R2R3-MYB家族成员的生
学位
本试验选择3个供试材料,钾高效基因型棉花品种辽棉18和冀棉958,钾低效基因型棉花品种新棉99B;2种氮素形态,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2或3个供钾水平,通过土培和水培两种培养试验法来探索氮素形态对不同钾效率棉花品种生长发育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提高供钾水平可增加株高,提高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增加棉花各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钾含量,提高棉花钾累积量。钾素供应不足时棉株果枝始节下降,
学位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化工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玉米生产面临着各种逆境的考验,既包括非生物逆境也包括生物逆境。其中玉米穗粒腐病(maize ear rot)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5%-10%,严重者可达50%以上。引起玉米穗粒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其中拟轮枝镰孢菌是主要致病菌。由拟轮枝镰孢菌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不仅造成玉米产量的损失,同时病原菌产
学位
  本试验利用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两种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将叶片衰老抑制基因PSAGI2-IPT导入有早衰现象的小麦品系9848,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对基因枪法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和两种转化法的深入研究,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小麦基因转化中良好受体系统的建立:对影响小麦幼胚愈伤组织高频率再分化的条件进行了研究。2.基因枪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用PDS-1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