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73年起施行计划生育政策后,迅速下降的生育水平使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极其快速的转变,同时相伴城市家庭“四二一”人口结构,家庭养老负担逐渐加重。人口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健康成为国家重大关切问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缩短生命余年带病期,减轻国家医疗资源压力,以及因病使家庭可能面临的生活和经济负担。运动作为一项低成本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被老年群体选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自愿、自发地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研究以规律运动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切入点,选择“广场舞”为规律运动促进健康的自变量,以运动生理学理论,运动训练学理论为分析工具,采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观感受指标和客观生理指标展开调查,并进行结果分析。探讨规律运动对低龄老年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通过访谈得出影响“广场舞”产生不同类型的原因主要有:组织者的热爱程度、组织者的专业水平、组织者的身体素质以及组织者的性格特点。(2)不同时长、不同类型的“广场舞”其运动强度和运动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影响运动后的健康收益。(3)经过一年及以上的“广场舞”后,运动参与者的心功能储备有所改善,相较于无运动时期有较为显著的提升。(4)长期跳“广场舞”对老年群体的身体成分改善明显,与无运动人群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含量增加,脂肪含量减少。(5)长期的“广场舞”对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关指标、身体机能相关指标较无运动人群均有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力量,柔韧,反应速度以及肺通气量几个方面的能力提升。(6)在老年人的主观生理健康方面,经过6个月的规律运动(广场舞)后生理健康方面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两个方面提高;经过一年及以上的运动后躯体疼痛(BP)及一般健康状况(GH)的变化非常显著。(7)在老年人的主观心理健康方面,经过长期的规律运动后,活力(VT)、社会功能(SF)这两个方面的变化非常显著;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这两个方面有所提高,但并不是非常显著。(8)“广场舞”的健康靶向目标不够明确,运动参与者运动健康相关知识储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