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浊流小说中的民族认同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吴浊流的小说创作作为对象,将之放回历史情境之中去观察,来看小说中与历史关联的形态特征,即台湾知识分子的民族认同,以及此特征的演化情况,并关注此形态产生和演化的环境与条件。   本文以吴浊流小说的民族认同作为研究论题,意在大陆学界将吴浊流小说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想象之外,探寻别样的文学想象,同时亦对岛内充满政治色彩的研究成果进行颠覆。   对于此一研究论题,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以叙述者殖民性的“缺席”与“在场”交错出现的叙述为探讨对象,探寻叙述者对于中日构成关系的想象。这些“缺席”与“在场”揭示了殖民统治现象的复杂性,挑战了那种简单的殖民者/被殖民者善恶二元对立的主流模式,显示了日本的介入如何导致叙述者的文化想象发生分裂与扭曲,在中日之间挣扎徘徊。第二部分以叙述者殖民性“在场”、具有詹姆逊所提出的“民族寓言”意味浓厚的叙述作为探讨对象,探讨日本如何在叙述者的认同中沦为“他者”。这一类叙述中,叙述者对日本现代文明的向往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叙述者对以现代文明的名义进行剥削的不义殖民者的揭露与批判。与此同时,小说中对于中(台)日结构性不平等的展示以及殖民统治造成的外在与内在伤痕皆显示了叙述者的认同已背离日本。显然,在这一类叙述之中,日本对于叙述者而言已成为“他者”。在第三部分的论述中,本文主要以小说中对于岛与大陆关系构成的叙述作为探讨对象,探讨叙述者的原乡认同如何在岛与大陆之间得以确立。这一类叙述中,叙述者叙述描写了光复时期台湾人的“我城”心态,同时亦对此-心态进行解构,揭露此-心态乃是台湾人认同上的误区。这一类叙述显示了小说人物以至叙述者本身徘徊于岛与大陆之间的认同困惑达到了最高点。与此同时,这一类叙述亦显示了叙述者对自身的原乡认同的理性探索与省思,以及其祖国认同最终以认同台湾的人与土地,但又不违背原乡认同的形式得以确立。本文的第四个部分主要聚焦于叙述者的原乡意识的形态。小说中具有悲情、稳健形态的原乡意识,主要以同根的文化亲缘认同、祖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的形式得以呈现。这一类叙述所呈现的原乡意识,显然是叙述者经历理性追寻、省察、反思而后得以确立的。至于结语部分,本文重申了吴浊流小说的民族认同的形态特征以及此特征的演化情况。与此同时,本文亦于此部分总结了吴浊流小说的民族认同的意义与特性。   由于民族认同并不是吴浊流小说的先验的主题,因此它在小说中的呈现也就不致流于概念化、漫画化。除了叙述者殖民性在场的叙述与对于原乡意识的叙述之外,小说中对于中日关系构成以及对于岛与大陆关系构成的叙述皆并未以善恶分明、阶级对立的理性演绎方式来呈现台湾。因此,小说中往往得以从多侧面与多层次来立体而深刻地呈现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小说中殖民性的复杂、岛与大陆之间错综纠缠的关系,让人读到了小说人物以至叙述者本身的民族认同在日本、台湾、大陆三个元素的激烈碰撞之下,由失落至实现原乡意识的悲情之路。
其他文献
静安新城办事处是根据集团推进服务体制创新,开展区域化服务试点工作的要求,通过企业内部职工自由组合、公开竞聘的方式,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于2008年11月在原有的静安新城服
介绍了洗涤用丙烯酸一马来酸共聚物的合成方法,探讨了加料方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及链转移剂用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制得了产品质量合格、使用效果良好的丙烯酸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对于明清中原《诗经》学的考察,本文分为十二章,每章又分为若干小节,论述涉及重要学者十一人,计有:陈耀文、朱睦(桴)、汤斌、张沐、冉觐祖、刘青芝、武亿、陈孚、张调元、王嗣邵
在明清及中国近代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商业、经贸和金融史上,晋商的形成与发展确是一种罕见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它在货殖、金融、企业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辉煌的业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