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肉碱合成原料对鲤鱼生产性能、排氨率和抗冷应激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探究在饲料中添加机体内合成L-肉碱所需要的原料(Lys、Met、烟酸、VC、VB6和FeSO4),考察对鲤鱼的生长性能、肉碱合成能力、肌肉品质、排氨率以及冷应激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初重为130±0.5g健康鲤鱼270尾,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分别饲喂对照组饲料(基础饲料)、高脂组饲料(在基础饲料配方基础上提高脂肪含量,减少蛋白质),高脂原料组饲料(在高脂低蛋白饲料中添加L-肉碱合成原料)。饲喂8周后,对其开展生长性能、游离肉碱合成能力、肌肉品质及排氨率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高脂原料组的末均重、饵料系数、肠体指数、脾指数、肝胰指数均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而特定生长率呈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肠长指数和性腺指数与高脂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的肠体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L-肉碱合成原料能改善高脂低蛋白饲料带来的增重率下降,饵料系数增高的问题。(2)高脂原料组中血浆的总胆固醇值显著低于高脂组(P<0.05),并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的过氧化氢酶值显著高于高脂组(P<0.05),并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的尿素氮与其余两组均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高脂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提高脂肪含量提高鱼体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丙二醛及总抗氧化能力,其中总胆固醇、尿素氮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L-肉碱合成原料能降低高脂低蛋白饲料中的总胆固醇,减少鱼体脂肪的沉积;能提高鱼体的过氧化氢酶值,从而增加鱼体清除生物体内活性氧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减少鱼体在逆境中受到损害的程度。(3)L-肉碱合成原料能提高鲤鱼背肌中脂肪含量,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背肌的蛋白质和铁含量最高,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背肌中的水分含量最低,但是三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灰分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与高脂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与高脂组相比,锌的含量能显著提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L-肉碱合成原料能提高鲤鱼背肌中的蛋白质和铁含量,降低脂肪、水分和灰分,能改善鲤鱼的肉质。(4)在喂食后0h-8h,各组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对照组与高脂组排氨率的波峰出现在第2h,高脂原料组出现在第1h;从总的排氨率来看,高脂原料组的排氨率最低,与对照组和高脂组差异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添加L-肉碱合成原料能降低鱼体的氨氮排放,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5)通过低温胁迫试验可以看出,高脂原料组的游离路程最少,与高脂组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脂原料组的皮质醇和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和高脂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L-肉碱合成原料能减少冷应激对鲤鱼的影响。(6)高脂原料组肌肉和肝胰中的游离肉碱含量均是三组中最高的,高脂原料组肝胰脏游离肉碱含量与对照组和高脂组形成显著性差异(P<0.05);高脂原料组肌肉中游离肉碱含量与对照组和高脂组差异不显著(P>0.05)。上述结果说明,L-肉碱合成原料能提高鲤鱼机体内游离肉碱的合成。综上所述,在日粮中添加肉碱合成原料,可以有效的提高机体内肉碱合成的能力,促进鲤鱼生长发育、提高肌肉品质、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脂肪沉积,减少鲤鱼氨氮排放,减少冷应激对鱼体的损伤。
其他文献
microRNA(miRNA)是只含有12~23个核苷酸的小RNA,通过外泌体(Exosome)运输参与转录后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多种生物进程。鸭坦布苏病(Duck Tembusu disease)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以鸭产蛋量下降为主的禽类疾病,但目前未有DTMUV引起的免疫应答及调控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首先筛选了DTMUV触发的免疫通路并对该宿
污水处理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泥、建筑砖块、粉煤灰等废物,导致大量环境问题;同时当今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水华等现象。本研究通过制备出一种混合陶粒,并选取合适的改性方法,考察除磷吸附效果,使用小型装置通过试验进行实际应用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干燥时间120 min、干燥温度105℃、预热温度350℃、预热时间10 min、烧结温度1150℃、烧结时间10 min
嗜酸乳杆菌是一种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益生菌,然而嗜酸乳杆菌对抗生素敏感,在实际应用中易失去活性。因此本课题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嗜酸乳杆菌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耐药性及相关表型特性,为嗜酸乳杆菌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提供基础。1.嗜酸乳杆菌耐药性研究。通过宏量稀释法观察嗜酸乳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嗜酸乳杆菌原始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均敏感,通过实验
以数控滚齿机床为典型代表的数控机床是工业制造领域的主力,在制造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数控机床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耗能巨大且能量利用率较低。对数控加工机床的能耗特性进行研究,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提高其能量效率,对实现绿色制造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现有的机床能耗模型大多是针对铣削、车削以及磨削等加工方式,缺少关于滚齿机床能耗模型的研究。对基于能耗模型的滚齿加工参数优化、刀具磨损与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栽培总面积约占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加剧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一直是育种家和科学家们的关注重点。水稻产量是极为复杂的数量性状,影响因素众多,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千粒重、有效穗和穗粒数。粒型是决定千粒重的重要农艺性状,包括粒长、
决定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主要因素是小麦籽粒中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种类和数量及其比例。这两者既是小麦籽粒储藏蛋白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小麦面筋组成的两大成分,通过影响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从而影响着面筋的质量。其中醇溶蛋白作为小麦籽粒贮藏蛋白中最主要的组分之一,占总贮藏蛋白的50%~60%,决定了面筋的延展性、黏性和可塑性,另外也是引起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与公园城市的提出为园林花卉苗木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园林花卉苗木生产面积约占世界园林花卉苗木生产总面积的近1/3。土壤是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不可替代的载体,促进其土壤生物群落稳定,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平衡,促进土壤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从而促进营养周转以及养分的回归,对于提高花卉地的自肥能力,促进花卉苗木生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
本文首先利用拉萨站2005—2017年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和1969—2017年逐12 h降水观测资料,在分析该站汛期(5~9月)降水(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谐波分析方法,讨论了逐月小时降水的日循环信号,比较了拉萨站与高原其他代表站的日变化差异;其次根据逐小时地面气温、风速(10 min平均)、逐6 h云量、逐12 h探空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
由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真菌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该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小麦四倍体祖先种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ssp.dicoccoides)是小麦条锈病抗性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野生二粒小麦基因Yr15编码串联激酶(kinase-pseudokin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所需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但日益严重的温度胁迫严重制约小麦的生长与发育。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变暖及极端温度频现的背景下,小麦灌浆期温度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对小麦材料SHW-L1、矮抗58、W98616、蜀麦580灌浆期(DPA15-25)进行4种不同温度的胁迫处理,分析植株和籽粒的表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