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受状况,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真学、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所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在理论上丰富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的空间;实践上,期待为增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实效性提供指导,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概念的内涵,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系统的主要要素、基本结构和作用机制;尝试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我国东中西部9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从接受视角,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的主要优势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较为全面系统,但存在不稳定性;总体接受程度较高,不同层面接受不平衡;理想性与功利性相并存;不同大学生群体理论体系接受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基于对大学生接受特点的考察及接受分析的视角,需从接受主体、教育主体、接受媒介及接受环境等方面探讨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状况的成因;也需根据大学生接受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改进接受途径和载体,这是提升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关键。具体而言,应以学生的理论需求和价值思考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满足大学生知识探索需要的基础上,需特别重视对其社会价值追求的科学引导,保证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的正确方向;帮助大学生完善认识结构以提升接受水平;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理论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凝聚教育主体优势以及优化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构建育人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理论体系接受效果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