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域建筑形态之比较类型学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文化域中的建筑形态加以提炼并简化后进行跨文化域的类型比较,有利于凸现各文化域中建筑形态的类型特征,并进一步找到互动发展的途径.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课题可以开展两个层面的跨文化域研究,第一层面是东方(中国)建筑与西方(欧洲)建筑,第二层面是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形态的比较类型可以分为平行形态比较类型、影响形态比较类型以及转换形态比较类型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这两种平行形态的比较类型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无论是从组群空间形态还是从单体建筑形式上来说,都具有迥异的类型特征.对邻文化域(中国与日本)与跨文化域(东方与西方)进行影响形态的比较类型研究是为了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建筑、日本建筑、西方建筑间发生单向或互动影响的方式和途径,以及这种影响对各自建筑形态类型的形成产生的作用.对西方建筑与日本建筑转换形态比较类型进行研究后发现,西方建筑自现代建筑时期以来,对建筑形式类型的转换方式并不囿于对传统形式类型的一味继承,而是大胆变革,产生了迥异于西方古典建筑时期的形式类型和崭新的建筑形态.日本建筑对于建筑形式类型的转换着重于对现代建筑形式类型进行个性化诠释以及对日本传统形式进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形式转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跨文化域建筑形态比较类型学研究,提出两条转换途径以及四种转换方式,为当今中国建筑形态的建构提供一种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本篇论文是我们研究小组系列论文的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对管束性城市设计论述的基础上,将针对其中的“设计引导”职能展开详细论述。 我们所提出的城市设计职能体系,是针对作
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来说,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拓展及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交通需求的变化使得现有的城市交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承受,这甚至会影响到城市
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以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人居环境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传统窑居村落入手,研究如何在资源承载限度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中心区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前,大城市的地铁建设为我国城市中心区发展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紧扣当
城市滨水历史地段传统文化深厚,自然风景宜人,是江南历史城市最富特色的场所,是城市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城市中的滨水历
《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光辉之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在卷四大木作制度里,《营造法式》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材份"模数制,这也是人类建筑史
论文首先简要分析了主流社区理论,为全文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明晰的理论背景,同时也指出了主流社区理论关注对象的局限性.然后结合对上海平江地段改造的实地调查,论文深入分析了
传统民居的研究对于我们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的数量多、分布广、形式丰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极为生动.中国传统民居遍及大江南北,其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由当前规划建设中存在公共空间的尺度不宜的问题发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进行反思,深究当前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对“空间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进而剖析其现
学位
城市特色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一个论题.针对现实普遍存在的特色危机,论文选择以城市空间文脉的研究为切入点,指出特色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有机延续性的空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