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原油进行电脱水处理是油田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对于液滴在电场中的聚结机理及运动特性仍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同时现有电脱水设备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本文对电场力作用下油水静电聚结分离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详细总结了静电聚结机理以及液滴在电场中的运动特性,分析影响聚结效率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紧凑型静电聚结器的室内实验系统和现场应用型静电聚结器,对完善静电聚结机理及实际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对电场中的液滴—液滴和液滴—液面聚结进行了详细的实验观测及理论分析,发现当液滴相对距离增大时,移动临界电场强度迅速升高,较大液滴发生相对移动所需的场强低于小颗粒液滴;两液滴间距与液滴半径之比大于1时,液滴间中心连线与电场力夹角θ<54.7°或θ>125.3°,两液滴间作用力表现为吸引力,当液滴间距较小时,能产生聚结的最大倾角增大为81.3°。通过计算两液滴中心相对移动速度的方法,对液滴—液滴之间的聚结速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液滴的聚结速度明显加快,液滴尺寸的增长,连续相的粘度升高,介电常数降低,均会延长聚结时间。当电场强度较低时,液滴相对液面变得扁平,阻碍液滴发生聚结。在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液滴对在靠近的过程中会出现搭桥变形,液滴将发生瞬间聚结即电箝位现象。对于停留在液面上的液滴,电压升高到一个值时将瞬时并入液相。尺寸较大的液滴发生瞬时聚结时所需的电场强度较高。
液滴的变形率随场强升高而增加,较大颗粒液滴在电场中变形更剧烈,Weber数对于液滴的变形率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但在变形率较高时(大于1.4),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随着液滴颗粒尺寸的增大,液滴发生破裂时对应的变形率相似,但临界电场强度有所降低。脉冲电场中,液滴的震动频率与电场频率保持一致直到达到一极限,之后液滴呈基本稳定的状态。液滴在低频脉冲电场中(低于2Hz)时,振幅比值基本为1,达到或者超过极限频率值时,振幅比值几乎为零。
液滴在交流电场的聚结速度优于直流电场和脉冲直流电场,在电场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液滴变形度依次为直流电场>脉冲直流电场>交流电场。表面活性剂降低系统的界面张力并引起液滴表面的不稳定性,液滴极易发生形变,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变形将加剧,表面活性剂还造成液滴相邻液面间排斥力大幅上升,阻止其发生聚结。
在室内静电聚结器实验架上对白油—水乳状液进行静电聚结分离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电场强度可有效提高聚结效率,延长乳状液在电场中的停留时间也有利于油水分离,此外静电聚结作用适用于油包水乳状液,对于电导率较高的水包油乳状液分离效果不明显。经过改进和完善,设计加工出现场用静电聚结器及其配套设备,并进行了实验,发现其脱水效果和能耗都优于传统电脱水器,且运行稳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