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国家“九五”和“十五”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攻关课题—“嘉陵江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减沙效果研究”课题,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成果,以现场调研、资料分析、经验公式计算和模型验证等手段,通过多种水土保持减沙研究方法系统辨析了嘉陵江流域不同水土保持单项措施,不同水土保持组合措施和不同尺度的流域水土保持减沙效果。通过对嘉陵江流域内治理的胖土地沟与未治理的白米沟流域进行比较,在降雨条件相同时,径流量与断面平均含沙量、时段径流量与输沙量关系,显示了治理流域径流量与含沙量(输沙量)关系较为平稳,波动不大、且含沙量小。未治理流域两者关系波动较大,且有随径流量增大含沙量(输沙量)增大趋势。在一次降雨条件下,水保综合措施减沙效果对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沙影响明显。通过对嘉陵江中尺度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研究,得出:蟠龙河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减沙总量以农业+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所占比重相当,生物+农业措施所占比重较小。单位面积减沙效益最高的则是生物+农业措施的组合。蒙溪河流域三类水保治理措施组合中,农业+生物措施居三种水保措施组合减沙量之首。同时农业+生物措施单位面积减沙率也大于其它两种水保治理措施组合,其减沙效果十分显著。根据流域降雨产沙模型计算结果看,90年代以来,流域水保治理措施实施以后减沙效益明显。而且,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深入实施,越往后期,减沙效益越明显。研究表明李子溪流域后期水土流失状况较前期有了明显好转。通过对嘉陵江大尺度流域的水土保持措施减沙研究,得出:三峡入库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嘉陵江来沙量减少所致。根据水保分析法计算,嘉陵江流域水保治理后(1989-1998)干支流各测站年平均减沙量占治理前的百分数在33.8%-62.7%之间,且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减蚀作用。单从1989-1998年减沙幅度(输沙量减小幅度为66.2%)来看,嘉陵江减沙效果相当突出。分析流域来水来沙的变化、降雨落区分布、水库工程的拦沙、人为因素(如采沙)的影响等几个因素的减沙影响量并将其影响剔除后,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约在1%~3%之间,减沙效益约在10%~25%之间。在RULSE方程基础上改进的流域年输沙量计算新方法,可以对流域的年泥沙输出量进行较准确的计算和预测。嘉陵江流域的流域输沙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波动趋势一致,且相对误差都控制在25%以内,对于条件复杂的大型流域而言,模拟效果已比较理想。川中丘陵区水保法、水文法对河流同一测站减沙计算成果归纳及对比看出,同一河流测站水文法研究的河流减沙量均大于水保法研究的河流减沙量;并且有水文法的减沙幅度基本是干流大于支流,而水保法的减沙幅度基本是支流大于干流。嘉陵江流域“长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对不同等级流域河流的减沙幅度,1989~1996年平均为4.0%~17.2%;1996水平年为7.5%~31.06%。水土保持治理对河流的减沙幅度(比重)随河流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各单项水保措施蓄水保土作用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各主要影响因子(降雨、植被、土壤、坡度等)在不同条件下的作用千差万别,水保措施减蚀作用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在不同的治理流域,水保措施综合治理导致流域下游出口断面减水减沙效益的波动范围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