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驱动的内河水域航路规划算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quan_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长江水系为代表的内河水网为我国发展内河运输提供了天然优势。内河航运系统已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内河航运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愈加急迫。对运输船来说,在出发前确定具有良好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航线至关重要。但在实际运营中,许多船舶根据船长自身经验确定航行线路。由于河道可航行区域会随着汛期和枯水期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当船长未能获得准确信息时,经验航线会存在较大航行风险,同时经验航线未考虑整体经济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内河航道地理特征与分航制航行约束,从AIS数据中提取出真实船舶航行位置并使用寻路算法与优化算法,以最短航行距离为优化目标,提高航线经济性,解决内河局部航道内的航路规划问题。文章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1)建立了内河航路规划数学模型。以墨卡托坐标系为基础,通过将电子江图栅格化,建立了将河道划分为可航行区域和不可航行区域的地图模型;同时采用了离散化的航线模型;并构建了以“保留—聚类—寻路—优化”四个环节为执行脉络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内河航路规划算法模型。(2)提出了一种适合内河水域弯曲航迹的多目标峰值DP压缩方法。在经典Douglas-Peucker(DP)压缩算法的基础上,针对DP算法对于多转弯航迹压缩效果不好、未考虑航向和航速两项重要船舶操纵因素及未结合地图考虑压缩后航线正确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更适用于内河水域弯曲航道的融合四项改进策略的多目标峰值DP(MPDP)算法。仿真结果显示,MPDP算法在长度损失率、同步欧式距离、航速平均偏差和航向平均偏差方面均得到优化。(3)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结果的适合内河分岔航道的二次A*算法进行寻路。使用DBSCAN算法对压缩后的关键航迹点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开发了一种判断航点簇间连通关系的方法,建立了航点簇有向图。根据内河航道中多岛屿岔路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可以产生推荐航线和备选航线供船长选择的二次A*算法,经仿真实验验证了二次A*算法的求解路径,成功产生最短航线为推荐航线和远离最短航线且较优的备选航线。(4)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余弦粒子群算法的航路优化方法。对寻路结果使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以最短航行距离为目标进行航路的整体优化。为提高粒子群算法的搜索能力,提出了一种扩大粒子随机扰动的正余弦粒子群优化(SCPSO)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5)建立了内河水域航路规划仿真系统。利用MATLAB App Designer建立了路径规划仿真系统。以长江水网两处水域为背景,分别对算法中使用到的压缩算法(MPDP算法)、聚类算法(DBSCAN算法)、寻路算法(二次A*算法)和优化算法(SCPSO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可以根据历史航行信息产生推荐航线与备选航线,两条航线航行距离均优于原始经验航线,证明算法具有良好的航线规划能力。
其他文献
文章综述了高考真题中电磁感应含容问题,按照历史脉络梳理了此类问题的演化历程.然后按照导体棒是否受除安培力以外的力作用进行分类探讨,分析了忽略回路电阻与否对导体棒运动特性的影响,对比解构两种模型下命题的着重点和变形特征.
期刊
传统教育下的教师评价多是数量化评价,它虽然比较客观、准确,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操作形式化、内容单一,忽视教师心理与道德的引领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评价标准。通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转变了评价的观念与行为,评价观念由过去的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通过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评价内容由"单一化"转变为"
期刊
利用HSC-Chemistry软件平台对以气-液-固三相为基础的水淬钢渣碳酸化固定二氧化碳进行了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温度700 K以下钢渣主要含钙相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发与CO2反应,碳酸化固定CO2是可行的;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反应时间、钢渣粒径、CO2流量及液固比等主要参数对水淬钢渣碳酸化固定CO2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初期阶段反应迅速,固碳率在3 h达到27.9%,即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约为279 k
期刊
文旅综艺节目《山水间的家》叙述中国乡村十年巨变,记录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文章通过研究剖析了《山水间的家》成功之处:创新性的叙事结构多种节目呈现形式,主体人物多样态呈现,每期节目内容的多维度展示,借助多元媒介传播方式,最终成功擘画了乡村振兴的诗意画卷,带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播。
期刊
通过控制加水量来调节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碳酸化程度。通过对硬化浆体水化产物的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的加水量下,碳酸化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加水量为0.2%~7%的范围内,碳酸化增重率由0.133%增至6.8%;普通硅酸盐水泥经碳酸化后,生成CaCO3晶体颗粒;f-CaO的含量由1.584%下降至0.198%;随着碳酸化增重率的增大,碳酸化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由0.28增
期刊
信息技术、多媒体、人工智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随着智能技术与教育的不断融合,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变革。智能时代课堂教学评价的变革,使得教师面临着对评价理念认识不足、所评价的课堂类型不全面、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模糊、评价效率低等挑战。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从新理念、新内容、新技能、新方式等方面探索突破课堂教学评价困境的对策: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做到评价的内
期刊
应用加速碳化技术处理钢渣,固化储存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通过SEM-EDS,XRD,DTA-TG等测试手段,研究分析水分对钢渣碳化的影响及原因,阐述碳化反应的部分机理,并最终确定出钢渣微粉、钢渣粗粉及钢渣粗颗粒的最佳碳化水分掺加量分别为w=9.75%、w=8.35%和w=6.20%。由此钢渣微粉制备出碳化增重率10.79%,强度40.81 MPa,安定性合格的碳化钢渣试样。
期刊
<正> 如何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是现代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考核,既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正确贯彻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又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管理、聘任、升迁,做到用人所长,知人善任,也可为教师评先、晋级、立功受奖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但由于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
期刊
钢渣水化活性差,体积安定性不良限制了其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应用,但钢渣具有很好的碳酸化活性。本文在对钢渣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中通过调整CO2浓度及碳酸化时间,调控钢渣的碳酸化程度,分析了碳酸化对钢渣微观结构及固碳效果的影响,同时评价了碳酸化钢渣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含30%(质量分数)钢渣的水泥砂浆试块3、28 d抗压强度较未掺钢渣水泥砂浆分别降低了43.2%和30.0%,净浆试块经压
期刊
教师教育者质量评价事关教师教育者队伍质量、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未来教师质量,是高质量教师教育建设的应有之义。它可被理解为对教师教育者的输入质量(教师教育者资质、教师教育者特质)、过程质量(教师教育者教学、教师教育者研究、教师教育者反思)和结果质量(教师教育者效能)的综合价值判断。据此,建构了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和若干四级观测点构成的教师教育者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实施教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