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作为农产品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食物来源,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之下,各领域都相继开始了-轮金融化的浪潮,农产品领域金融化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粮食金融化。粮食金融化是粮食从普通商品转为投资商品的一个重要演进,是粮食市场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粮食金融化让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更加迅速,也让粮食的金融属性成为左右粮食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在粮食金融化的背景下,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关系如何?粮食期货市场是否成为了现货市场价格引导者?对于粮食价格波动的防范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都成为急需解答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建国之初的特殊政治经济形式,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粮食价格管控时代。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放开对粮食价格的管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相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粮食期货交易市场,也为中国粮食价格的市场化运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也牵连到了中国粮食市场价格。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于中国粮食价格体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面对新时期粮食金融化过程中中国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关系做相关的实证研究,以探究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发展模式,为政府在粮食安全和粮食定价机制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总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先阐述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并提出了选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接下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粮食金融化、粮食价格波动、粮食价格传导机制、粮食价格影响因素和粮食安全等几个方面做了相关述评。第二章是对经济金融化和粮食金融化做一个概念解读。第一部分从经济金融化的背景和产生过程入手,给出经济金融化的基本含义,进而分析经济金融化带来的相关效应。第二部分则先分析了粮食金融化的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粮食金融化作了概念界定,在结合了粮食金融化的特点后,分析了粮食金融化给经济社会带来的相关影响。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粮食的价格体系和中国粮食价格机制的形成。第一部分从粮食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开始,分析了粮食期货价格形成,总结了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第二部分先概述了建国以来的粮食价格机制的演变,进而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形成。第四章从价格波动的定义入手,分析了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并进而指出影响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相关因素。在粮食现货市场上,成本、供需、制度和市场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粮食期货市场上,宏观经济、能源、汇率和资本是主要影响因素。第五章是中国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关分析。本章选取了小麦、玉米、大豆作为分析样本,分别选取了近五年来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周价格数据做实证分析。第六章为全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结论,并根据相关结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粮食金融化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和粮食定价机制的相关政策建议。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中国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在所选的三个粮食品种中,其相关系数均达到强相关,说明中国粮食价格体系中,粮食期货价格对于粮食现货价格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影响。(2)不同品种的粮食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影响不同。在所选的粮食品种中,玉米的期货价格影响份额最高,小麦期货价格的影响份额其次,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份额最低,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强,但也受到了包括政策因素在内的制约。(3)粮食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作用仍需加强。粮食期货市场对于粮食现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和价格发现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由于中国粮食价格市场发展的历史因素和制度局限性,使得中国粮食期货市场对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研究的政策建议(1)粮食金融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观。在全球粮食金融化进程逐渐加快的时期,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经面临重要的考验。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稳定中国粮食价格,首先应转变粮食发展战略,重点关注口粮安全确保传统口粮自给率;其次是继续加大对粮食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轻农户在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最后是改善粮食国际贸易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市场,扮演起主导粮食价格的重要角色。(2)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管理。由于中国粮食期货市场起步晚、产品受限、受政策影响较大等因素,因此在中国粮食市场价格管理方面应该从发展粮食订单期货、增加粮食期货品种入手,进一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同时,还需要破除粮食地方保护主义,逐渐统一全国性的粮食价格市场,此外,还需要在确保口粮供应的基础上,继续放开政府对粮食价格的管控,将中国粮食价格真正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