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氨酸氯化消毒副产物及其抗雌激素活性的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1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消毒是有效灭活病原微生物、保障再生水健康安全的必要措施,但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内分泌干扰物等有毒副产物会带来一定的水质安全风险。本实验目的是以污水中典型含氮有机物氨基酸中的苯丙氨酸为研究对象,考察氯消毒对苯丙氨酸抗雌激素活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投氯量条件下苯丙氨酸副产物的生成规律。从而为优化消毒工艺、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苯丙氨酸氯化后具有明显的抗雌激素活性,随着投氯量的增加,其抗雌激素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氯浓度从0mmol·L-1增加到0.5 mmol·L-1的过程中,其具有明显的抗雌激素活性。当氯的浓度为0.5 mmol·L-1的时候,其抗雌激素活性最大。当继续增加氯的投加量时,苯丙氨酸氯化后的抗雌激素活性开始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过量的氯使得生成的具有抗雌激素活性的副产物分解了。通过利用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的反相液相色谱分析,分离出苯丙氨酸氯化后生成的12种产物。保留时间为44min的副产物被鉴定为苯乙醛或者苯乙腈,而其余的副产物未知。产物的生成随着投氯量的增加(0-2.0mmol·L-1)而变化的规律是:组分F1、F2、F4、F7、F8、F9、F10、F11的生成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当投氯量为0.5mmol·L-1时,组分F1、F2、F4、F7、F10、F11的生成量最大。组分F3的生成量是先上升后下降,但是当投氯量大于1.0mmol·L-1时,其生成量基本不发生变化。组分F5和F6的生成量是随着投氯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对分离的12种组分及总组分进行抗雌激素活性测试对比,发现组分F5、F7、F10、F11是导致苯丙氨酸氯化后(0-0.5mmol·L-1)具有明显抗雌激素活性的主要物质。
其他文献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传播和应用。中医的标准化对中医的国际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国中医标准化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中医标
  通过查阅近年来隔姜灸在胃肠道系统疾病应用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相关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及观点切入对其进行综述。本文从穴位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用、灸法、灸时、灸量和
  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疲劳性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亚型之一,其高发率对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产生了严重的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一种快速获取空间物体表面密集采样点的有效手段,利用它所获得的点云数据可以建立物体的三维模型。该技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真实感强、数据量大、作业安
  针刺手法是针灸临床的基本技能,与临床疗效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刺手法效应研究一直是针刺手法量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由于利用影像学分析方法研究针刺效应具
会议
  小儿脑瘫一直以来都是危害婴幼儿健康的疑难疾病,尽管其发病率居高不下,但临床上对于该病仍缺乏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受到本院门诊运用针灸治疗小儿脑瘫且疗效可观的启发,决
  目的:通过查阅近30年来疾病反应点的研究文献,分析研究现状,为以后研究提供科研方向、科研思路及方法等方面的借鉴。方法:以"反应点"、"阿是穴"、"压痛点"等为关键词,从中国期
会议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以及复杂的生态环境,从古至今,水利工程一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水利行业也走上了信息化发展的道路。在“实现传统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病毒载体在植物中表达外源基因已经成为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载体构建策略的不断完善,多种
背景和目的先天性多指(趾)(preaxial polydactyly,PPD)是一种常见的肢体畸形病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超出正常数目的手指(脚趾)赘生,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居于各类肢体畸形之首。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