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降低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国逐步建立以举国救灾为主要特征的救灾体制(以下称为“举国救灾体制”)。举国救灾体制已多次运用到我国的救灾活动中,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本文想通过对举国救灾体制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实践案例进行梳理,通过深入分析举国救灾体制在汶川大地震应急管理中的全面实践,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框架下全面分析举国救灾体制的“得与失”,同时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救灾体系的先进经验,努力为我国救灾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益对策建议,使我国救灾体制成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救灾体制。 本文基本思路是:在公共治理论框架下,全面分析——寻找改进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治理理论述评,主要包括理论定义、基本特征、理论(中国)实践;第三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述评,主要包括定义及发展脉络梳理、特征总结、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的基础分析;第五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运用分析;第六部分是主要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借鉴;第七部分为完善救灾体制的对策建议。文章的第二、三部分为整个文章的写作打下实理论基础;第四、五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对举国救灾体制的全面分析,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第六部分,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经验支撑;第七期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和提升,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现阶段,对举国救灾体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官方语境下对其成功运用的经验总结上,缺乏学术理论支撑下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汶川地震案例分析、国外体制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举国救灾体制成功经验基本特点。在看到举国救灾体制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发现举国救灾体制难以法制化、常态化等问题。认为居于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基础、自然灾害等现实国情,举国救灾体制在现阶段的存在、运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想通过在代表行政改革方向,发展较为成熟的治理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期待在增强、发挥市场、社会力量的同时,规范举国救灾体制的运用方式,提升举国救灾体制在某些阶段、某些领域的运用的效率,进而实现我国救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