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举国救灾体制的利弊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iei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降低损失,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国逐步建立以举国救灾为主要特征的救灾体制(以下称为“举国救灾体制”)。举国救灾体制已多次运用到我国的救灾活动中,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许多不足。本文想通过对举国救灾体制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实践案例进行梳理,通过深入分析举国救灾体制在汶川大地震应急管理中的全面实践,在公共治理理论的框架下全面分析举国救灾体制的“得与失”,同时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救灾体系的先进经验,努力为我国救灾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有益对策建议,使我国救灾体制成为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救灾体制。  本文基本思路是:在公共治理论框架下,全面分析——寻找改进思路——借鉴国外经验——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等;第二部分为治理理论述评,主要包括理论定义、基本特征、理论(中国)实践;第三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述评,主要包括定义及发展脉络梳理、特征总结、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的基础分析;第五部分为举国救灾体制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运用分析;第六部分是主要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借鉴;第七部分为完善救灾体制的对策建议。文章的第二、三部分为整个文章的写作打下实理论基础;第四、五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对举国救灾体制的全面分析,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事实依据;第六部分,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经验支撑;第七期部分,是对前面的总结和提升,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所在。  现阶段,对举国救灾体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官方语境下对其成功运用的经验总结上,缺乏学术理论支撑下的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汶川地震案例分析、国外体制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举国救灾体制成功经验基本特点。在看到举国救灾体制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发现举国救灾体制难以法制化、常态化等问题。认为居于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经济基础、自然灾害等现实国情,举国救灾体制在现阶段的存在、运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想通过在代表行政改革方向,发展较为成熟的治理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期待在增强、发挥市场、社会力量的同时,规范举国救灾体制的运用方式,提升举国救灾体制在某些阶段、某些领域的运用的效率,进而实现我国救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阐述目前小学高年级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新课程改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未富先老的国情不仅给国家和政府养老保障提出了巨大难题,也对我国目前尚未健全的城市社区养老制度提出了艰巨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引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以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创造财富的利器,而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中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重大举措.”内
期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民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对精神层面体现出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投身到公益活动中来。伴随着
随着单位制的解体,我国城市管理体制不断成熟,从“街居制”逐渐向“社区制”转变。自2000年民政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经历了十几
摘 要:在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难度以及复杂程度相对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多种不同的生物学知识,并且知识之间的连接性相对较为紧密。在这一前提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思维混淆的状态,甚至会丧失学习自信。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任务的推进,概念图这一教学工具逐渐浮出水面,走进教师视野。概念图的有效应用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将对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应用概念图进行分析。
近年来,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下,电气工程实施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各种设备的质量与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对于电气安装施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将就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