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颜喀拉块体是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活动地块,它的南、北分别被甘孜—玉树—鲜水河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所围限,东部则是龙门山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这些边界断裂带在历史上多次发生7.0级以上地震。对于这些巴颜喀拉块体周围的主控边界断裂的活动性,前人做过比较详细的研究和讨论。相比之下,目前对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的活动断裂的研究程度则相对较低。但是,这些地块内部的断裂往往有着相对较强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例如块体东部的龙日坝断裂、块体中部的达日断裂和玛多—甘德断裂等。这些断裂所在的地区历史上都发生过较强的地震,其中震级最大的是1947年发生在达日附近的Ms7?级地震。本次以达日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以活动断裂的定量研究为核心,综合运用遥感地质学、地貌学等方法,开展对断裂活动性的初步研究。总结硕士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结论如下:1.利用SRTM、TM/ETM等遥感数据分别对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进行了解译。初步分析了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断裂构造的几何展布特征,并对断裂的活动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2.对达日断裂中段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进行了连续追踪,获得了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特征和位移分布特征。发现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在南东端和北西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3.运用全站仪对断裂带上的重要微地貌现象进行了精确的测量,获得了一定量的数据,主要包括冲沟的水平错动量及其形态特征等。通过对位移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长期、持续活动的特点。4.通过对构造地貌的分析,表明在达日断裂中段地区河流对达日断裂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响应。5.对达日断裂中段的动力学机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