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每类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有望为临床治疗及临证思路拓宽提供理论依据。 设计:1.研究类型:理论探索性研究。2.研究资料:⑴研究对象:①脑血管意外的症状。②脑血管意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⑵资料来源:①脑血管意外相关疾病症状的研究资料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二版);提取症状及做出中医病机解释参考的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第九版)。脑血管意外相关疾病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资料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二版);脑血管意外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对应的中医五藏功能异常,参考的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版)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五藏系统功能定位图谱》。3.研究内容:⑴从脑血管意外症状病机解释的研究角度,找到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⑵从脑血管意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角度,找到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4.研究方法:⑴利用脑血管意外症状的病机解释进行中医五藏定位。①根据脑血管意外的症状,提取出能用中医做出病机解释的相关症状。②对这些症状做出中医病机解释,并定位到相关的中医五藏系统。⑵利用脑血管意外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进行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根据与脑血管意外主要病因与发病机制相关的中医五藏功能,进行中医五藏定位。 结果:1.通过对脑血管意外症状的研究,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可涉及心、肝、脾、肾藏。其中,脑出血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肝、肾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肝、脾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肝、肾藏;脑血栓形成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肝、脾、肾藏;脑栓塞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肝、脾、肾藏。2.通过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脑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脑血管畸形,类似于中医的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故脑出血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类似于中医的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微血栓、脑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这可能与心主血脉、脾统血、肾藏精充髓化血功能异常关系最为密切,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脾、肾藏;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类似于中医心主血脉、脾统血、肾藏精生髓化血的功能异常,故脑血栓形成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脾、肾藏;脑栓塞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主要是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栓子脱落,类似于心主血脉、脾统血、肾藏精生髓化血的功能异常,故脑栓塞的中医五藏定位可能是心、脾、肾藏。 结论:1.从脑血管意外症状的研究角度,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初步定位在心、肝、脾、肾藏。2.症状是由病因引起的发病机制所导致的,疾病的本质在于病因与发病机制。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角度,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在心、脾、肾藏。具体而言,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原发部位可能是心藏,肝、脾、肾藏可能是其继发部位;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原发部位可能是心、脾、肾藏,肝藏可能是其继发部位。3.通过“症状”、“病因与发病机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都在心藏。4.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治疗。一方面可以着重从心藏、脾藏、肾藏整体来治疗脑血管意外。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脑血管意外进行辨证论治。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着重从心藏论治,缺血性脑血管意外着重从心藏、脾藏、肾藏论治。通过找到脑血管意外的中医五藏定位,使得每种类型的脑血管意外都有对应的中医五藏定位。中医治疗时,能够在辨证的前提下有针对性治疗,为中医临床治疗脑血管意外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