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导言和三章基本内容组成。笔者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共党史、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理论,运用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沿革,总结了经验,论证了改善与创新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就党权法治化提出了独到见解。 1、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探索了领导方式建立问题。在根据地建立的政府,附属于党的军事指挥系统,与党一家。党在这一时期形成一元化体制。一元化领导体制确定党的机关为最高领导机关,一定程度上以党代政。一元化领导体制,对革命事业的成功起到了保证作用。建国后,党在执政方式上基本沿袭了革命战争年代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它对于巩固新生政权、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反分散主义和反地方主义的斗争中,党的一元化领导走向了极端,由加强集中统一走向高度集权,甚至出现“文革”时期严重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情况。党执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来,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实践,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有: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通过法律形式实现党的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政策与法律的关系;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现党的主张方面发挥了重要保证作用;通过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人事推荐发挥执政作用等等。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创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与时俱进,日益完善,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必须同其它方面的改革相适应。这些经验是我们党的宝贵思想财富,也是我们进一步创新执政方式的理论和逻辑起点。 3、进入新世纪,来自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挑战对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对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提出严峻挑战。二是党的执政本质和执政职能要求党必须改进和创新党的执政机制,全方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创新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自上述诸方面的挑战和压力要求我们党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深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和创新党的执政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一是进一步理顺执政党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二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政府的政治监督。二是在规范党委与政协的关系上,进一步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四是在处理党和社会群团组织的关系卜,提出鼓励社会群团组织发挥政治作用,并随着社会群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变化,不断加强党对社会群团组织的规范和领导。五是推进党的职权和领导程序法治化。根据以往四部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关于党的职权和领导程序法治化的模式建议。
其他文献
介绍了宽孔距爆破在霍林河南露天煤矿的应用,从以往爆破产生的不良爆破效果、宽孔距爆破的机理、提高爆破质量和应用优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是露天矿值得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其形成和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和推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激发全党
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生活在汉魏之交,正值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到“区宇方辑”的社会剧变时代;这个时代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经学意
本文以南宁青秀山城郊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绿地系统的结构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分别于2001年8月和10月对城郊绿地进行系统研究,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光合作用、固碳
当今世界,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和服务、资本及理念的交流,为日益加快的经济一体化铺平了道路。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以及各国间越来越相互联
我国信息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建设一个有效、安全和可靠的信息系统,对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严格规范的审计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信息安全的概念和目前采用的
本文主要是针对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快速发展及孵化体系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孵化器面对的管理模式、机制等均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企业孵化器在新时期组织机构、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存在着信用风险、假按揭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应做好贷款的审查工作,加强对房地产项目贷款的封闭监
大庆市不良贷款降和不良率同比双降,银行在清理不良贷款初显成效,但仍存在处置渠道有限、成本高、时间长、代偿难和客户信用观念差等因素,导致处置进程缓慢,建议银行、政府、
目前,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对“人伦价值”认同的危机、“从原子式进行探讨”的危机、“精神”价值缺失的危机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次生危机等。反思这些危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