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模式秸秆压块机压缩装置改进与压缩过程分析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农业纤维物料压缩装置的设计及压缩过程的分析,对于优化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有效解决环模孔口因物料堆积易产生堵塞的问题,本文以环模式秸秆压块机为研究对象,改进设计了压辊的表面构造,并对组成环模孔的楔形块做出了相应的改进,使秸秆物料的压缩方式得到优化。同时利用Solidworks对其进行三维建模,利用ANSYS进行玉米秸秆的柔性体建模,对新型压缩装置的三维模型和玉米秸秆的柔性体模型通过刚柔耦合的方式在ADAMS环境中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并对玉米秸秆在不同的主轴输入转速下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受力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在新型压缩装置内的供料区、预压缩过程和主压缩过程中玉米秸秆受到的作用力变化情况。同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的Workbench模块完成压块几何模型的建立,并对玉米秸秆在新型压缩装置内的压块成型挤出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玉米秸秆在压块成型挤出过程中的总变形规律和等效应力分布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于压缩装置的改进设计,是在压辊的圆周外表面两侧设置“渐开线齿”,压辊上的开齿数为84个,齿全高为5mm,轴向厚度为1.5mm;为使压辊与环模平稳配合,同时对环模孔上方进行改进,得到其与改进后的压辊的几何关系,楔形块的开槽深度为5mm,楔形块的开槽宽度为1.7mm。(2)在新型压缩装置内的供料区中,压辊上的“渐开线齿”对玉米秸秆主要起推动作用;在预压缩过程中,随着秸秆物料的增多以及两者之间摩擦力的增大,压辊施与玉米秸秆的推动力变为滚动摩擦力;在主压缩过程中,玉米秸秆在环模孔锥形区域内受到的摩擦力小于其受到的压辊上“渐开线齿”的挤压力,秸秆物料被逐渐压进模孔,此时压力值在小范围内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稳。(3)当玉米秸秆受压辊上“渐开线齿”的挤压依次通过模孔的锥形区上部、根部及成型腔时,秸秆的总变形和等效应力值随着时间呈增长趋势,并且靠近环模孔内壁的变形幅度和应力最大值分布都明显高于秸秆心部,两者在玉米秸秆通过环模孔口锥形区域后进入到成型腔内达到最大值并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
其他文献
以‘甜查理’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研究对象,以Na Cl与Na2SO4浓度比为1:1的混合盐模拟盐毒害,分别设置0、50和100 mmol/L共3种混合盐浓度,每种盐物质的量浓度设置接种与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共6个处理,研究了接种AMF对草莓根系及根际微环
苜蓿根腐病是苜蓿上最为常见的根部病害,在我国各个苜蓿种植区均有发生,能够造成苜蓿产量和品质的下降,严重的影响我国草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明确不同生态环境下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和优势菌株,对于苜蓿根腐病的防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柯赫氏法则对采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兴安盟三个不同地点苜蓿田中疑似根腐病的病样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不同寄主间交互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本论文旨在研究羊血来源生物活性肽的抗氧化活性,采用酶解法处理羊血红蛋白,综合其水解特性及其抗氧化活性筛选出最适蛋白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研究确定其最佳制备工艺,从清除自由基及还原力角度探究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建立大鼠Diquat氧化应激模型进行体内抗氧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用E蛋白酶、M蛋白酶、F蛋白酶和N蛋白酶水解羊血红蛋白,以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综合筛选出M蛋白
为更好的评估荒漠草原放牧绵羊的矿物质营养水平,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土壤-牧草-放牧绵羊的矿物质进行分析。通过采取现场调查、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内蒙古四子王旗荒漠草原地区嫩草期(6月)、生长期(9月)和枯草期(11月)土壤—牧草—放牧绵羊血液中的矿物质(常量元素:钠、钾、钙、磷、镁和微量元素:铁、铜、锰、锌、硒、钼、钴)的含量,分析不同季节矿物质盈亏,并对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含量与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内蒙古马铃薯种植区的重要病害之一。目前,随着提倡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以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矿质营养元素调控植物抗病性的作用已被逐渐重视。其中硅及硅酸盐类诱导植物抗病性已经得到证实。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在室内和室外证实了硅酸钠能诱导马铃薯抗黑痣病,欲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其抗病机制。本试验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与马铃薯抗
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可以明显地影响到蝗虫群落的结构和动态,但是对蝗虫与植物营养之间的关系尚未深入探讨。本文研究了植物与蝗虫营养之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同时室外耦合放牧降水因子,从营养关系角度为草原蝗虫灾害治理提供生态与化学理论。在室内进行严格的蝗虫人工饲料试验,再通过测定试验样地植物(羊草Leymus chinesis和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营养生态化学变化,分析了不同种类蝗虫(早期
内蒙古河套地区是甜瓜(Cucumismelo L.)优势产区,所产甜瓜醇香甘甜、品质优良。近年来,当地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甜瓜生产和品质提升。开展甜瓜耐盐生理特性研究对生产中建立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及盐渍化土壤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河套地区优质地方品种河套蜜瓜以及近年来当地引进试种的优良品种银帝王为材料,探究不同浓度NaCl胁迫{0/mmol/L(CK)、50/mmol/L(T1)
本试验以40%丙酮、30%乙醇及蒸馏水作为浸提剂分别对茄子黄萎病病组织(发病根颈和叶片)进行浸提,用所得浸提液在培养基条件下对茄子黄萎病菌进行处理,及在茄子幼苗2叶1心期进行两次诱导处理,以浸提剂作为对照,通过黄萎病菌菌落直径、自然病原激发病害、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病情的调查及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不同浸提液对茄子黄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对茄子黄萎病的诱导抗性效果。结果表明:1.抑菌作用不同浸提液处理后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 Spinola)是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国外分布于欧洲和非洲。除寄生草地螟之外,还寄生鳞翅目螟蛾科(Pyralidae)、夜蛾科(Noctuidae)、毒蛾科(Lymantridae)等9科多种害虫。本文利用绿眼赛茧蜂触角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嗅觉相关蛋白基因,利用q
马铃薯贮藏室内适宜的贮藏温度是进行科学贮藏和决定贮藏质量的主要条件。为研究在相同贮藏条件下不同质量大小的马铃薯堆的内部温度的差异,将内蒙古农业大学半地下式马铃薯贮藏室作为试验场地,对食用型“冀张226”马铃薯按质量大小进行分级,以筐装的包装方式进行分开堆码,使用温度监测系统对马铃薯贮藏室内部温度及马铃薯堆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应用流体力学软件进行稳态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