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语义与形容词修饰关系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9583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朱德熙(1961)对汉语中的“的”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以来,“的3”(下文称为“的”)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司富珍2002,2004;Rubin2003;黄师哲2006;李艳慧2008;贺川生&蒋严2011,etc)。黄师哲(2006)运用语义类型匹配论,对汉语中形容词修饰语及被修饰语进行分析。   在黄师哲(2006)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问题:1)“的”的语义贡献是什么?如果“的”是一个语义类型转换算子,为什么有时可以出现在简单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时又不能出现?2)汉语“形容词+的”与被修饰语的语义关系是什么?如果是交叉关系,两个名词性成分如何进行交叉?   本文在Chierchia(1985)性质论的框架下,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分析:   我们首先证明简单形容词和复杂形容词的语义类型都是;普通名词的语义类型是e。接着,我们指出整个“形容词+的+名词”是以名词为核心的右分支结构;而“的”是修饰短语(ModP)的核心词。然后,我们提出修饰语与被修饰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交叉关系。为了解释两个指称不是集合的事物如何交叉,我们引入“阶段”概念即个体是其阶段的集合。随后,我们运用函数运算规则,对“的”的语义类型进行推导,得出“的”的语义类型为<,e>,是一个语义类型转换算子。最后结合例子就“形容词+的+名词”和“复杂形容词+名词”的不同进行讨论,并指出基于我们的观察,“形容词+名词”很可能是复合词。
其他文献
从语义学角度讲,含糊可解释为一个有多种语义解释的词或者句子;而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含糊语指在言语交际中,在说话者有能力使用明晰的表达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实现特定点交际目的,
鲁德亚德·吉卜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生于印度长于印度的他曾被称为帝国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甚至被奉为“殖民主义的圣经”。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与帝
《修配工》是伯纳德·马拉默德的重要作品之一,为作者同时赢得了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小说描述了犹太人雅科夫·鲍勃如何面对自己在越界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本文从流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她一直都在为帮助黑人妇女及其他有色人种女性能够在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中打破沉默而孜孜不倦地努力。
歌曲翻译在听众的接受和异域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与大量外国歌曲在我国的广泛流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歌曲翻译至今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歌曲是文字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