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教育中,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数学学困生的数量直接影响班级数学的总体成绩。本文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农村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提出转化的实施对策,树立自信心,重新唤醒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本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学困生概念内涵的研究,数学学困生概念内涵的研究,数学学困生成因的研究,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已有研究的不足,研究方法,研究的亮点。第二部分对农村留守小学生,学困生,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概念界定;第三部分介绍归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顾泠沅的学困生理论,为本论文提供研究的基础理论;第四部分主要对钦南区那彭镇小学的360名农村小学生(留守小学生259名)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等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在探究学生自身因素上,笔者将农村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与农村非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在数学成绩、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探究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的差异。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对造成农村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是个案的研究及转化:选取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三名农村留守小学生数学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父母、监护人、班主任、同学等人的实际访谈,以及笔者对研究对象的观察、了解,从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形成数学学困的具体原因;其次,根据数学学困成因,提出符合个案成长的转化实施措施。转化实施过程坚持以“爱”为主线,用心疏导,拉近关系;采取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评价方式,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把握数学基础知识,注重算法和学法的指导,提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经过笔者的潜心研究,三名研究对象在数学学习方面各自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第六部分提出了转化的对策建议;社会相关部门方面,强化师资队伍、教师调派机制的建设,加强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家庭教育方面,强化监督、辅导,积极配合教师工作,用“爱”温暖孩子的心;学校教学方面,多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学法和算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