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历史地震资料表明,一次地震发生仅为单次地震的可能性非常低,强烈的地震过后往往伴随有大量的余震发生。据统计约89%的地震过后常伴有强余震或较强余震,且大部分余震往往发生在主震过后较短的时间内。这使得在主震中已受损的结构还未及时维修加固便再次遭受余震的继续作用,使原本已经受损结构的损伤程度进一步加深,甚至发生倒塌,造成更加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遗憾的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仅考虑单次地震的作用而没有考虑余震的继续作用对结构产生的累积附加损伤,使设计的结构偏于不安全。所以开展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一栋典型的五层RC框架结构为例,详细研究了主震和余震地震动之间时间间隔的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表征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各指标之间的差异;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的变化规律;余震地震动特性和结构在主震中的损伤程度对余震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的影响等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利用PKPM设计了一栋典型的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有限元性能评估软件PERFORM-3D建立该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以该分析模型为算例对上述问题逐一开展研究。(2)研究在构造主余震地震动序列时,主震和余震地震动之间时间间隔的不同对结构反应结果的影响。(3)研究了不同损伤指标(变形类指标、耗能类指标和综合类指标)在表征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方面的差异,对各损伤指标的特点和使用进行了阐述和给出了建议。(4)利用梁柱构件利用率指标、基于构件变形的损伤指标DId、基于构件耗能的损伤指标DIE和Park损伤指数DIp四个损伤指标,从构件层次入手详细研究了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的变化规律。(5)研究了余震地震动特性和主震后结构的不同损伤程度对余震作用下结构累积附加损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