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研究——以“兰大骆驼”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2006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内发挥着教化育人功能,对外起着社会引导作用。目前学界对校园文化的研究较多,且视角多元,但多是宏观的经验型或描述性研究,少有学者从符号学的微观角度解读校园文化,而个案研究,尤其是关于兰大校园文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兰大骆驼”事件为典型个案,并用传播符号学理论进行文本细读和理论分析,总结传播路径和传播经验,以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传播提出可供参考的借鉴。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符号学分析法,利用传播学及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兰大骆驼”事件的传播过程、文本特征及“骆驼”符号的意义演变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还借助符号聚合理论研究了“骆驼”符号的价值取向构建过程,并用符号圈理论探究了“骆驼”进入兰大校园文化符号圈的运动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校园文化符号构建与传播的现实策略。  研究发现,“兰大骆驼”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为主,师生校友和学校官方共同创造的校园文化符号。“骆驼”最初作为负面符号与兰大捆绑在一起,但“骆驼”的意义在师生和学校的互动传播中逐渐由负面转向正面,其价值取向也逐渐与兰大的核心价值发生重合。符号与意义是任意连接的,兰大师生对“骆驼”意义的自嘲式解读,是符号意义增殖和价值转变的关键。从符号的运动来看,“骆驼”最初游离于兰大校园文化符号圈之外,但由于其价值体系逐步与兰大核心价值理念相吻合,所以成功“位移”到符号圈的中心地带,成为了兰大特色文化的象征符号。  作为一个典型文本,“兰大骆驼”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参考,它启示我们,校园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首先要以主导文化为核心,以外来文化为补充,适当吸收地方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精华;其次,要以师生校友为构建和传播的主体,提升学生积极性;再次,要以校园文创为动力,推动校园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最后,学校应以大众传播为手段,营造平等的话语权力空间,适时地进行舆论引导,保障校园舆论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2006年,湖南卫视一档以“新生态纪录片”为口号的角色互换节目《变形计》诞生,《变形计》节目寻找特定人物安排互换生活体验,从2006年至2015年播出的10年时间里,《变形计》播出了
学位
为促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健康发展,保护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本文就盐城市妇幼卫生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1盐城市妇幼卫
作为具有仪式感的媒介议题,“西藏和平解放”将家国认同、民族情感和价值理念融为一体,凝聚成为宏大的政治图景,历来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各方媒体、政治力量、意识形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都因为网络的普及逐渐发生着变化。民众对于民主政治的追求愈发强烈,对于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产
期刊
置身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催生了海量的应用。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成为众多第三方公司开发应用(APP)主流平台。社会化阅读应用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
创新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体系,为企业发展增添原动力。 Innovate the existing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 and system, and add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万山特区探索村支书、主任“一人兼”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无疑是村级干部选拔任用的一种新创举。 The s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