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流作为区域联系的重要因素,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赖以依存的区域主体;而旅游因在城市群建设过程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推动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促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大城市群,也是我国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区域内部旅游流动密切,以其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旅游网络结构具有典型性。此外,在信息化“井喷”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广泛依赖互联网,产生了众多的虚拟旅游流痕迹,而学术界对虚拟旅游流并未引起重视,虚拟旅游流相关研究较少。故本研究以长三角地区26座城市的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社区发现算法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利用QAP相关分析法对长三角区域旅游流网络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整体上,长三角城市群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演变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在时间上持续发育,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空间演变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现实旅游流网络内部异质性强于虚拟旅游流网络;现实旅游流网络展现了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网络内部差异较大;而虚拟旅游流网络则表现出旅游流动趋向均衡性发展。(2)空间格局上,长三角城市群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展现出不同的空间和集散特征。首先,现实和虚拟旅游流网络均呈现出多中心发育,综合来看,现实旅游流网络的核心节点城市为上海、苏州、杭州、无锡;虚拟旅游流网络的核心节点城市是上海、苏州、南京、杭州。其次,现实旅游流主干网络呈Z字形,虚拟旅游流主干网络则朝多边形发展。最后,现实旅游流网络的旅游流动具备显著的行政边界性特征,而虚拟旅游流网络的旅游流动行政边界性逐渐被打破,该特征在网络结构和社区结构都有展现。(3)结构稳定性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现实旅游流网络结构相对稳定,虚拟旅游网络结构变动较大。从2011年到2015年,再到2018年,无论是空间结构、流动结构、网络结构,以及社区结构,现实旅游流网络的时间变化均表现出相对稳定性,而虚拟旅游流网络则变化较大。(4)影响因素方面,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受到旅游综合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交通综合发展因素、信息化发展因素等显著性影响,而政府政策推动因素则表现为不显著。并以此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网络的驱动机制,其中旅游客源地推力、旅游目的地拉力、区域综合协调促力等发挥正向驱动作用,而区域综合距离阻力会产生一定的负向驱动作用。(5)相对于现实旅游流网络,长三角城市群虚拟旅游流网络具有一定的先导性。随着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加快,其现实旅游流网络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发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减小行政隔离,缩小内部差异,朝向均衡化发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展流空间理论的研究范围;促进旅游学科研究与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融合;有利于丰富旅游网络结构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扩充旅游流研究的数据来源,为旅游流的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同时,有利于厘清新时期长三角地区旅游网络结构,为优化长三角区域旅游网络结构提供参考意见,进而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