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意识属社会意识之一,它是有效推动国家建设的一种特殊精神动力;公民意识作为一种人的发展状态,是评估国家民主程度,确立公民主体地位,弘扬国家主体精神的必然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进入了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国家政治逐步民主化、社会精神文明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但同社会飞速变化不相适应的是,高职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却相对滞后,出现了高职学生公民法治意识缺失、公民道德水平下降等现象,使得高职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成为教育界、社会、国家日益关注的重点。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逻辑思维、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仍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交锋中,再加上文化观念更新滞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现代文化尚未形成,这些方面均已成为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障碍。本文以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高职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强调公民是高职学生进入国家政治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身份和资格,并通过研究找到高职学生具备意志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等基本意识形态的理论立足点,使其能够充分意识到高职学生自身就是主权拥护者及国家主人;阐述了高职院校在公民意识培养方面的不足,并针对当前公民意识淡薄、传统文化影响深、发展滞后、民主制度不完善、公民教育不足等问题,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了我国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了一系列发展的新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要提高发展观的内涵,用正确的方向来指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新的时期,尤其要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公民意识,优化教育结构,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了解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因此,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告别传统的德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育人为本的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当代中国,社会教育作用空缺。社交媒体(如新闻,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信息媒体)要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优化网络交流环境,完善精品资源教育网站,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现代的文艺作品应该不断调整表达的思想意识,设立公民教育的专门教育研究,创设体制、建立制度,为公民教育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我国仍需加强高职学生的公民教育课程建设。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个体的公民身份,就不可能明确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不能充分地享受政治权利和承担政治义务。公民身份意识的缺失就会迷失公民身份、丧失公民意识。因此,高职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使其牢固树立民族观念,为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命运而奋斗不息,实现民族的繁荣与团结的重要环节之一。高职学生公民教育让学生了解其存在的作用与意义,意识到自己是公民,是政治生活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真正成为国家、民族、社会的主人。综上所述,要使高职学生公民意识全面觉醒,社会层面、法制层面、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均须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使之为高职学生公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土壤与文化氛围。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公民教育机制,从而使高职学生自觉地形成从传统到现代社会人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