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自秦汉起便有将公文刻诸碑石的传统,下讫明清,绵延不绝。在宋代,敕牒碑数量蔚为大观,提供了可观的材料便于研究。唐中后期出现的敕牒文书,是中枢部门承接皇帝旨意,处理行政事务并下达行政指令的一种文书形式。宋代去今已远,保存下来的文书原件并不甚多,公文碑因为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书原件的样貌,故有“准文书”之称,显得意义尤为突出。第一章为敕牒与敕牒碑。首先梳理了敕牒概念在唐宋辽金元不同时期的演变,认为其变化存在性质之变和功能之变两条线路。其次重点考析宋代敕牒的文书体式,尤其着意于宰执署押的顺序、署名等问题。最后,因敕牒碑在金石志中的命名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整体呈现紊乱之态,故强调命名规范的重要性。第二章在概述宋代敕牒碑整体情况基础上,探讨其随时代、地域变迁而出现的数量或类型的不同。首先从金石学著作、现代碑刻辑录著作以及实地调研中,共搜集出114通宋代敕牒碑,介绍其现状和类别。然后统计制作宋代敕牒碑的时间、空间分布图表,并进一步剖析图表蕴含的信息。第三章注重敕牒文书从产生、下发,再到刻石的三个步骤。考察敕牒文书的形成模式,将其分为点对点式、反馈式和链条式三种。点对点式特点是敕牒层次单一,或是围绕中央政策直接下发敕牒,或是中央或地方官员上奏,为中央采纳后颁发敕牒。反馈式是地方接到中央命令后,按命令执行并将结果反馈给中央,而后中央下发敕牒。链条式是复杂的行政模式,涉及到的不同层级的地方官司之间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公文流转。敕牒下达给命令对象,包括连录和翻录两种基本方式,命令对象所接受到文书则因之为原件或是副本。最后,敕牒被摹刻于碑石,通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政治意图;异朝刻石现象的产生说明文书效力在易代之际有延续性。第四章为纸石之间,因敕牒文书原件甚为鲜见,其原貌如何竟难得完璧。故第一节通过部分敕牒碑,以及史志中对敕牒文书的描述,分析并复原敕牒文书的原貌。但刻石之际,是否真实地复刻文书原貌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故第二节阐述敕牒碑由只刻文字到逐渐保存文书原貌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