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敕牒碑的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y32815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自秦汉起便有将公文刻诸碑石的传统,下讫明清,绵延不绝。在宋代,敕牒碑数量蔚为大观,提供了可观的材料便于研究。唐中后期出现的敕牒文书,是中枢部门承接皇帝旨意,处理行政事务并下达行政指令的一种文书形式。宋代去今已远,保存下来的文书原件并不甚多,公文碑因为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文书原件的样貌,故有“准文书”之称,显得意义尤为突出。第一章为敕牒与敕牒碑。首先梳理了敕牒概念在唐宋辽金元不同时期的演变,认为其变化存在性质之变和功能之变两条线路。其次重点考析宋代敕牒的文书体式,尤其着意于宰执署押的顺序、署名等问题。最后,因敕牒碑在金石志中的命名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整体呈现紊乱之态,故强调命名规范的重要性。第二章在概述宋代敕牒碑整体情况基础上,探讨其随时代、地域变迁而出现的数量或类型的不同。首先从金石学著作、现代碑刻辑录著作以及实地调研中,共搜集出114通宋代敕牒碑,介绍其现状和类别。然后统计制作宋代敕牒碑的时间、空间分布图表,并进一步剖析图表蕴含的信息。第三章注重敕牒文书从产生、下发,再到刻石的三个步骤。考察敕牒文书的形成模式,将其分为点对点式、反馈式和链条式三种。点对点式特点是敕牒层次单一,或是围绕中央政策直接下发敕牒,或是中央或地方官员上奏,为中央采纳后颁发敕牒。反馈式是地方接到中央命令后,按命令执行并将结果反馈给中央,而后中央下发敕牒。链条式是复杂的行政模式,涉及到的不同层级的地方官司之间及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公文流转。敕牒下达给命令对象,包括连录和翻录两种基本方式,命令对象所接受到文书则因之为原件或是副本。最后,敕牒被摹刻于碑石,通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和政治意图;异朝刻石现象的产生说明文书效力在易代之际有延续性。第四章为纸石之间,因敕牒文书原件甚为鲜见,其原貌如何竟难得完璧。故第一节通过部分敕牒碑,以及史志中对敕牒文书的描述,分析并复原敕牒文书的原貌。但刻石之际,是否真实地复刻文书原貌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故第二节阐述敕牒碑由只刻文字到逐渐保存文书原貌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其他文献
由于资本投资及土地资源稀缺,地铁沿线将会出现高密度的物业开发,各种高大建筑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深大基坑将会出现在地铁隧道的周边。深圳广泛分布着深厚的软土,在软土中开
本文從墓誌結構與體例出發,將墓誌誌文模組化,模組内使用系聯法分析其中相近語辭,即語句相近或雷同之處(一般不少於八個字),再進一步用其探究相關歷史現象,如語彙(相近語辭模組化
云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运营商业务的关键基础设施。广电网络运营商之间、以及广电网与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开展视频内容运营,云数据中心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云数据中心的
近些年来,我国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有关大遗址保护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厚,实际运行中的保护规划和项目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对于大遗址的定义仍未明确,在实际建设中
清华简《傅说之命》主要记述了武丁发现傅说的过程、傅说失仲的战争情况,其中武丁对傅说的训戒占有大半篇幅。它的发现为帮助我们弄明白关于《尚书·说命》的一些问题提供了
<正> 祖国医学没有出血热的病名,究其临床证候,似属“温热疫毒”,且以热迫血妄行、高热伤津为其特点。我们根据这一特点以中医中药为主进行辨证施治,适当配合西药,自1975年10
古代巴蜀文明呈现出的光辉璀璨的文化样式,就像楚庄王对话中的那只鸟一样,不飞则己一飞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自被挖掘发现起就引起了全世界文化学
墓志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碑刻文献,其承载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地望变迁、家族世系、文字风格、艺术特点等多方面的内容。又因墓志瘗葬于墓穴之中,所以保存
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它们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丰富的古代文化印迹、古建筑文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后人研究和了解楠溪江流域“耕读文化”与“宗族
二十世紀以來,我国的考古工作成就矚目。湖北、湖南等古代楚国地域相繼出土了大批戰國時期的竹簡(以下簡稱“楚簡”)。數量眾多的楚簡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