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对SAMP8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对SAMP8小鼠AGER/LRP1受体系统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7月龄雄性SAMP8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同月龄相同遗传背景的SAMR1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适应性饲养1周后,对全部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筛选符合认知障碍标准的SAMP8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o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电针“百会”“足三里”对SAMP8小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对SAMP8小鼠AGER/LRP1受体系统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7月龄雄性SAMP8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同月龄相同遗传背景的SAMR1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适应性饲养1周后,对全部小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筛选符合认知障碍标准的SAMP8小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A 2Hz组和EA 10Hz组,每组10只,10只SAMR1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电针组参照《实验针灸学》及查阅文献,确定“百会”和“足三里”的位置及针刺方法,用穴位神经刺激仪分别连接“百会”“足三里”,选用疏密波,电流为1m A,频率为2Hz/10Hz,每次持续30分钟,每日1次,共14天。模型组和空白组每天施以同时间同程度的抓捉与束缚,不提供其他干预措施。电针干预结束后,连续6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水迷宫结束后,运用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脑脊液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神经病理学染色法(苏木素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海马CA1区脑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与神经元中尼氏体的改变;ELISA法检测小鼠脑脊液和血清中Aβ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海马组织AGER、LRP1、Apo E、NF-κB p65、VCAM-1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orris水迷宫:(1)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EA 2Hz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EA 10Hz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2)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EA 2Hz组和EA 10Hz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且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1)。微透析: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脊液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EA 2Hz组和EA 10Hz组小鼠脑脊液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EA 2Hz组比较,EA 10Hz组小鼠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神经病理染色: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锥体细胞形态、体积、排列均表现出明显的病变,并伴有明显的核缩及胶质细胞增生的现象;尼氏体数目显著减少或脱颗粒化,甚至解体消失;经过电针干预后,EA 10Hz、EA 2Hz组小鼠海马CA1区的上述病理改变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以EA 10Hz组改善明显。ELISA检测: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脊液和血清中Aβ含量均明显上升(P<0.01),在模型组中,小鼠脑脊液中Aβ含量高于血清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EA 2Hz组小鼠脑脊液中Aβ含量明显下降(P<0.01),血清中Aβ含量下降(P<0.05),EA 10Hz组小鼠脑脊液和血清中Aβ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在EA 2Hz组中,小鼠脑脊液和血清中Aβ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A 10Hz组中,小鼠脑脊液中Aβ含量低于血清的含量(P<0.05)。Western blot检测: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GER、VCAM-1、ICAM-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LRP1和Apo E表达显著降低(P<0.01),NF-κB p65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干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GER、VCAM-1、ICAM-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LRP1和Apo E表达升高(P<0.01和P<0.05),NF-κB p65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A 2Hz组相比,EA 10Hz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GER、VCAM-1、ICAM-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LRP1和Apo E表达升高(P<0.01和P<0.05)。结论:1.电针“百会”“足三里”能够有效提高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升高其脑脊液内DA、NE水平,并减少其海马CA1区神经病理损伤。2.电针“百会”“足三里”干预SAMP8小鼠轻度认知障碍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其AGER/LRP1受体系统,进而促进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最终达到清除Aβ的目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疏密波和连续波分别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通过数据分析探讨这两种波形治疗此病的疗效差异,进而优化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电针波形的使用。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均针刺气海、关元、中极、子宫(双侧)、水道(双侧)共七个穴位,疏密波组给予疏密波,连续波组给予连续波,单纯针刺组仅给予单纯针刺。每组留针3
目的:对比分析针刺疗法与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不同分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优效的方案与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8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中央随机系统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人,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疗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吞咽康复训练,每周治疗5天,每天1次,共治疗2周。治疗前采用X线荧光透视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卡压伤后腓肠肌细胞凋亡、肌肉湿重比、Bcl-xL、Bad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抑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细胞凋亡,延缓肌肉湿重比下降速度的相关调控机制,为失神经肌萎缩的临床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8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神经松动术组、夹脊电针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简名结合组)
目的:以中医对不寐的概念及机理的认识为基础,探讨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理论依据,结合中医的体质及阴阳学说阐明其病因病机,总结其辨治方法,通过对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以期对临床不寐病的治疗思路有所启发。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在知网及中华医典中以“不寐”“少寐”“不得卧”“失眠”“心肾不交”“心肾相交”作为检索词进行搜索、查阅,用总结归纳法概括历代医家从心肾不交论治不寐的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NF-kB/Murf1通路的NF-kB、Murf1表达的影响,以期寻找改善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新途径。为失神经肌肉萎缩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新西兰大耳兔1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神经松动术组、夹脊电针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简称“结合组”),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功能影响及针康法对HIBD新生大鼠大脑皮质内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AKT、14-3-3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上通过针康法改善细胞凋亡从而治疗HIBD疾病提供新的方向。方法:择取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康复组(D组)和针康组(E组),每组于24 h、72 h和7 d时间点再分为3个亚组,每组6只。用改良的
目的:通过研究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神经功能及IL-18、IL-3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康法的脑保护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C57BL/6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治疗组、康复治疗组、针康治疗组五组,每组24只小鼠,各组再分成3d、7d两个亚组,即每个亚组12只小鼠。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针刺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的治疗方
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及Netrin-1、Slit2和Rho GTPases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通过调控Netrin-1、Slit2的表达,抑制Rho GTPases失衡,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新西兰家兔216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病毒空载组、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
本文介绍了林珮琴的主要学术思想,论述了其对消渴的认识,重点对《类证治裁》治疗消渴42首方剂进行分析,探析其组方特点。林珮琴认为消渴的病机为水火不交、燥热伤阴,在治法上以生津为主,兼以益气、滋阴、固涩、清热、补血、利水。本文对《类证治裁》治疗消渴的42首方剂进行方义分析,其中苦楝子汤、理中丸、紫苏汤、五苓散非治消渴本证,故未收录以上4首方剂。通过对其余38首方剂治疗的消渴进行辨证分型,探析其组方用药
目的:本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梳理,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观点,对中医睡眠生理及失眠的病因病机学进行研究,重新构建现代中医学对于睡眠生理以及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加深当代中医对失眠的理解和认识,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主要运用文献信息学的方法,对古代相关的睡眠生理和病理的文献资料进行提取和梳理,探讨其发展源流。采用理论归纳分析的方法,对中医对于睡眠的认识进行分类整理,并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