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最后一道流水线,承载着家庭和社会所给予的厚望,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人知识,更教人成长。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但目前,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政课”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低效教学现状。而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之一的辅导员,也存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弱化现象。这些客观存在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由此产生了有悖于目标定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差距的存在。应该说,造成当前高校“思政课”低效教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思政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也包括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以及思政课教师存有的不足等主观原因。而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缠身及辅导员自身教育意识不足也成为辅导员思政教育职责弱化的两大主要原因,影响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发挥。如何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辅导员又如何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这些都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案选择应运而生。应该说,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且必须在生活中进行。因此,本文主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主张将教育主体置于生活,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教育方法融入生活。应该说,它是一种主张让大学生完全在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的信息、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得大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过程中得到提升的教育方式,对于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生活化这一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笔者主张通过第一课堂生活化、第二课堂多样化,以及积极走向社会实践三方面加以详细论述,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第一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的生活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第一课堂是大有可为的微观领域。本文主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三个方面着手阐述第一课堂生活化。紧接着从优化校园静态环境,融入校园动态生活,充分借助现代媒体三大角度出发,体现出第二课堂的多样化特征。最后主张走向社会生活,通过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