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关系是人类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它在一切社会关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从根本上制约着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等其他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作为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既是马克思透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层视阈,也是揭示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重要维度。人类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由多层面、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有其静态展现与动态样式。对于生产关系不能仅从客体、直观的角度去理解,将其认定为“物质利益关系”,而应同时兼顾主体向度的考察,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物质生产活动中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或形式。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密切相联,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必然要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或者说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充分展示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的自主活动,因而这些条件便是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也是由人的自主活动产生的,因此生产关系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的条件或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而表现为物质生产活动与人的自主活动形式之间的矛盾,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实质上就是改变束缚人自身发展的条件或形式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在马克思历史观中,生产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及其存在发展的重要维度,生产关系构成人的本质的核心规定,生产关系的进步确证着人的本质的发展、体现着人的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在不同生产关系及其历史变换条件下,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状况迥然相异,在私有制生产关系下人的本性被压抑、扭曲和否定,人的能力变得片面、畸形发展,人的独立自主性受到束缚,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到制约;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私有制生产关系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旧式分工的消灭而被扬弃,人将实现对社会生产关系的联合占有、共同控制,实现对自我本质的真正占有,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对未来社会中全面自由发展的美好向往,并不是毫无现实基础、超脱现实的空想,而是建立历史必然性基础上的理想追求,是历史向度和价值向度的统一。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形态演进的重要坐标和尺度,它不仅彰显着不同社会形态的底色,而且描绘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以生产关系的不同层面为线索考察社会历史分期,可以呈现出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多维图景。以生产力为参照坐标,可以判别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是否合理,进而可以评判一种社会形态是否合理,生产关系的合理性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合理性;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演进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自行展开的,而是通过生产力、阶级斗争、革命、科技进步等因素协同实现的。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利益差别、地位不平等、价值观分歧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现象时有发生,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冲突是社会革命的导火索,社会革命是社会冲突的最高形式,从根本上来说一切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都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蕴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一种生产关系只有在既定生产力水平和特定历史条件下才有其生存空间,一旦生存基础和条件发生改变,生产关系势必要发生变更,由一种形式向另外一种形式过渡、由落后向先进转变,因而一种生产关系是有生命限度的,在本质上是不断表现为进步的。迈入新时代,为了适应生产力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代社会生产关系改革应坚持稳定性与进步性、革命性与建设性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生产关系改革、利益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可能会触动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可能会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带来社会动荡,这一切都是人类为实现自身发展与历史进步所做出的牺牲和代价,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当代生产关系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代价具有历史必然性,只要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积累和富足程度、只要私有制存在,生产关系改革便可能会产生沉痛的代价,但是有些由于不合理、不当行为所致的非必要代价,却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要树立科学的代价意识、合理审视生产关系改革中的代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