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0世纪,封建制在意大利确立,10-11世纪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得到巩固。意大利作为世界贸易中心的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助推下从早期城邦到城市国家的政治推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2世纪前意大利高等教育教会学校和世俗学校并行发展的良性传统和基础得以扩充和延伸,在古希腊、罗马文明光环的笼罩下不断突破和创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首个中心。自11世纪末期到12世纪,原生型大学不断涌现,意大利大学占了近五分之三,无论是医学权威萨莱诺还是法学渊薮博洛尼亚,无一不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声名赫赫。13世纪由于市校冲突的权利博弈,以“师生出走”为特征的分裂运动高涨,产生了一大批迁移型大学,一时间意大利中世纪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占据世界整体数量的半壁江山。而随着市政当局和罗马教廷对大学自治权的不断干预,大学愈发从民间自治团体演变为国家教育机构。14世纪到15世纪,跟进1378年欧洲大学创办运动的潮流,中世纪意大利大学以君主敕令和教皇谕令两种形式不断创办,在数量上达到巅峰。12-15世纪的意大利培养的教育家数量占据欧洲总数的45.45%;保守统计培养了30位科技名人,其中很多都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和引领新时代的到来;名师荟萃,师生云集,吸引着大量留学生前来学习,博洛尼亚大学最高在校生数高达三千人;编著的各类书籍更是成为各大学神学、法学、医学、文学教学的标准教科书;另外其中世纪大学的组织结构一一“博洛尼亚模式”更是成为法国、德国、英国、匈牙利、葡萄牙等国大学创办的模型和范本。可以说无论是在大学的数量、教育名人数量、学术成就、人才培养还是高等教育辐射力意大利都遥遥屹立和领先于世界之林。但历史进程的发展总是有升有降,鼎盛期的到来势必蕴含着衰颓期的不远。12-15世纪的意大利高等教育尤其是意大利大学在经历创生、迁移和定型后,意味着模式的固定和创新的流失。13世纪始,虽然意大利高等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对比自身而言,更多只是博洛尼亚模式的复刻和翻版,正如汤因比所言“文明的死亡不是他杀而是自杀”。15世纪后意大利学术中心点创新活力的丧失,以这些点为纽带串联而成的意大利高等教育必然逐渐僵化,走向衰颓。加之1453年土耳其灭亡东罗马,意大利的贸易开始衰落。政治上,城市国家的民主共和日益被破坏,僭主制成为主导这些都愈发阻碍意大利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盛极而衰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