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北山区村落点多面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的功能和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中心村建设,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国内外从不同的侧面重视研究中心村,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心地理论以及英国、日本和韩国的中心村实践,我国的中心村研究起步比较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我国乡村建设理论,部分经济发达地方进行了中心村建设的实践。中心村是乡村聚落的一种形态,相对于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的行政区划,属于区域发展的范畴。闽北地形为山多平地少,村庄布点散、规模小、功能弱、建房乱,利落发展面临新的问题。本文基于作者2007年随南平市市长到闽北十个县(市、区)的农村调研,掌握了基层较多情况,加上广泛收集整理闽北1990年以来农村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SWOT和分析图表进行相关分析,并结合实例调查论证,系统阐述了闽北村落发展状况,建设中心村的优势条件与劣势障碍、发展机遇与挑战因素,从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的四个层面,阐述建设中心村的战略取向。根据闽北村落特点,SWOT分析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闽北中心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是确定中心村的功能定位、规模标准、区位选择,把握从分散到集中的建设目标,坚持自愿性、渐进性、合理性、前瞻性的建设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集聚扩张型、优化改建型、整体搬迁型的中心村建设模式。通过对中心村建设的案例研究,提出闽北山区中心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是坚持规划先行,包括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劳动就业和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突出农民增收,包括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合作组织和劳动力转移抓增收;完善公共设施,包括路、水、电、讯畅通;优先发展教育,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乡风文明;优化村庄环境,包括绿化、硬化,垃圾和污水处理;推进土地流转,包括土地流转方式、宅基地申报与建设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包括村务决策、公开和管理,使中心村建设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