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积极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视角逐渐从消极转向积极。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日趋增多,但是国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成人、大学生,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民族居住区寄宿制学生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三个量表,以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两所寄宿制中学315名中学生为被试。 研究中使用了差异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等统计方法,分析学生整体、性别、年级、家庭结构等变量对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青海省藏民族居住区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心理、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与国内其他地区水平相当,但“学习焦虑”非常严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除了性别和寄宿制影响了“支持利用度”之外,其他因素对社会支持都未产生影响。 非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寄宿生。非寄宿生“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上优于寄宿生,但在“积极情绪”上两者并没有差异。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优于高中生。 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是否寄宿、年级都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其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年级、心理健康水平可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主观支持、年级可预测积极情绪;客观支持、是否寄宿、心理健康水平可显著预测消极情绪。 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大,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小,心理健康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产生了不完全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