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部公房是日本的小说家、剧作家和舞台监督,在海内外享有很高评价,其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出版发行。安部公房在其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融入现实性,通过描写非同日常的故事,在虚实结合的空间凸显了人的存在方式。本论文通过分析安部公房作品中人陷入各种困境的主人公形象,论述与社会不合理做抗争并且寻求出路,寻求自己的人们。通过正确把握从满洲体验到战后都市生活的人物形象,分析不断探求存在依据的主人公们的变化和主题的深入过程。本文以《终点的道标》(1948年)到《箱男》(1973年)期间的作品为中心,使用文本分析,实证研究方法,在分析作品,先行研究,文献和作者写的随笔,分析了拒绝表象、拒绝被“命名”,拒绝“标签”,探求真实自我的主人公形象。本文由下面几部分构成。绪论中,阐述了选择研究安部公房文学的缘由以及研究动机。第一章概述了安部公房的生平以及与本论文相关的先行研究。第二章,以满洲体验为素材写的《终点的道标》(1948年)、《野兽们向往故乡》(1957年)以及受《马尔特手记》(作者里尔克1910年出版)影响熏陶下写的《为了无名之夜》等三部作品为中心,论述了故乡的丧失。这里谈到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精神上的故乡,换言之,就是不断寻求存在的理由。人们往往重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忽略掉精神依靠。如果没有精神依靠和个人主体性,不确立独立自我,是永远找不到故乡的。本章的结论是,不认可和确立自我,就无法逃出失去“故乡”的困境。第三章以安部公房的短片变形小说为中心,分析了变成蚕茧、墙壁、洪水和植物的人物形象,论述了异化疏离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存状况。外部现实的疏离和内心世界的空洞导致失去作为人的资格,未能找到出路而物化、消失。人们在异化为他物之前,其实已经收到扭曲的现实影响而不再正常。无家可归而变身红茧的男人,变成植物Common君,并不是寓意、比喻形象,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直接的人物形象的体现。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的是同一主题,由于作品是四部中长篇小说,所以分为两章论述。第四章以《砂女》(1962年)、《他人的脸》为中心,论证了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一种是确立主体性后,发现另一个自我的人,另一种是带着面具丧失自我的人。第五章则以《燃尽的地图》(1967年)、《箱男》(1973年)为中心,论述了主人公们或确立或丧失自身主体性时,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成为“失踪”的人。结语部分,综述各章结论,阐明安部公房文学主题的深入过程,即丧失故乡者的彷徨到自我完结、消失,再到与现在的自己告别,他们在不断追寻自己的存在依据却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