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盆地对地震动的放大是地震工程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不规则的形状和复杂的地质构造会引起盆地内面波对地震动的强烈放大,造成盆地周围结构的严重损坏。观测资料是分析盆地放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大量观测记录研究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大阪盆地内480条地震记录,利用传统谱比法,分析各周期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大阪盆地短周期(T=0.2s、0.5s)放大与覆盖层厚度(<1200m)呈正相关,长周期(T=3s)放大与覆盖层厚度(>1200m)呈现显著正相关。基于洛杉矶盆地、渭河盆地和台北盆地内201条记录,利用岩石衰减关系和浅层条件下的放大因子得到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预测值,基于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残差,分析各周期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对于洛杉矶盆地和渭河盆地,短周期(T=0.2s、0.5s)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相关性弱,长周期(T=2s、3s)放大与覆盖层厚度呈现良好正相关。2、基于大阪盆地、洛杉矶盆地、渭河盆地的观测记录,分别从震级、震中与盆地的位置关系、震源距、地震波入射角、平行和垂直于盆地边缘的地震动分量等影响因素,分析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矩震级对大阪盆地的放大影响较小。(2)对洛杉矶盆地、渭河盆地,盆地下方地震引起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相关性要好于盆地外地震,而对于大阪盆地,此结论只适用于T=1s;大阪盆地长周期(T=3s)盆地下方地震和盆地外地震引起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1200m)均有显著正相关性。(3)长周期(T=2s、3s),震源距大于100km的地震引起盆地放大与覆盖层厚度的相关性好。3、盆地覆盖层厚度和地下平均剪切波速Vs-30是对盆地放大影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基于盆地的观测记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的覆盖层厚度(1000m-2000m),日本大阪盆地放大高于其他盆地。基于大阪盆地的观测记录,对比传统谱比法和H/V(HVSR)法,发现H/V法得到的放大倍数与覆盖层厚度相关性弱,传统谱比法得到的放大倍数与覆盖层厚度相关性好。基于洛杉矶盆地观测记录,利用Abrahamson地震动模型和ASK14模型计算加速度反应谱的预测值,对比各模型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之间的残差,结果表明:ASK14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残差与覆盖层厚度呈弱相关,Abrahamson地震动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的残差与覆盖层厚度的相关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