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kh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史学传统。但真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汤用彤、陈寅恪、陈垣等,无不参与到佛教史的研究中来;加上吕澂、蒋维乔、黄忏华、李翊灼、妙舟、法尊等佛教界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他们把欧美的实证主义理论、语言学与文献学为主的历史学方法,和清代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在佛教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佛教初入华土至民国初年的流传概况,总结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揭示了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禅宗史和藏传佛教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代佛教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和佛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与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和学术史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对于这一专题,尚无人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本文试图以1900—1949年间的佛教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其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业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在篇章结构上,本文按照佛教史学的研究领域来划分,每章叙述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以学者为中心来展开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首先对佛教史学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近代佛教史学的概况作一交代,接着叙述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论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是近代佛教复兴思潮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产物,同时日本的佛学研究对学人们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阐述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梁启超是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物。1920年代初,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运用近代学术方法,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标志着中国学者从事的具有近代性质的佛教史研究开始起步。他虽然没有完成一部系统的佛教史论著,但他构建了中国佛教史的基本轮廓,对佛教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着重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其他文献
加速城市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城市土壤已成为中国土壤学和城市化问题研究中亟需关注的领域。在城市化进程
论文探讨了司法判决中的事实推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事实推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二是事实推理的过程,体现在文章的第二到第四部
作为城市系统工程的评价方法,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检验和修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是AHP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修正AHP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提出了
豆科牧草在我国的天然草地中普遍分布,众所周知,豆科植物以其较高的生产力,较好的适口性和经济有效的固氮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天然草地,无论是草甸、草原、荒漠、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融合综合理念的音乐课程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课程形态,而且
本文叙述了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于滴液固定床反应器中炔丙基醇类(甲基丁炔醇、去氢芳樟醇、去氢橙花叔醇和去氢异植物醇)选择加氢为烯属醇类的加氢技术,开发了具有高活性(99~10
农产品贸易政策是一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政策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本文选取了以大米政策为典型代表的日本农产品贸易政策和法律,依据
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法上特有的概念。保险利益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保险合同法特有的基本原则之一,保险利益的有关理论是保险合同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保险利益的理论不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人才市场的逐步建立,高校面临着转换机制,参与人才竞争,它要求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确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目标和策略,这就使高校对人力资
为了解畜禽养殖污水灌溉对蔬菜地土壤质量和蔬菜品质的影响,在浙江省绍兴县选择了养殖污水不同灌溉年限(0,4,12,23年)的蔬菜地,比较研究了养殖污水灌溉对蔬菜地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