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前瞻性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we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了会诱使人体产生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外,是否还会产生其他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表达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的转染细胞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31名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抗NMDAR-IgG、抗AMPAR1-IgG、抗AMPAR2-IgG、抗LGI1-IgG、抗CASPR2-IgG、抗GABABR-IgG),同时随访病情,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再次检测血清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若在乙脑恢复期,患儿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者,则再次检测其血清及脑脊液中的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并完善头颅磁共振复查、脑脊液乙脑病毒PCR等检查,除外乙脑复燃后启动免疫治疗。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除2名双相型和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抗NMDAR-IgG检测为阳性外,其余28名患儿血清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5名患儿在乙脑恢复期出现新发症状,考虑为双相型,其中2名患儿脑脊液抗NMDAR-IgG阳性,确诊为抗NMDAR脑炎,1名患儿脑脊液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class B receptor,GABABR)IgG阳性,确诊为抗GABABR脑炎,其余2名患儿脑脊液上述6种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阴性;4.相较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继发抗GABABR脑炎者病情复发时,其脑脊液白细胞数低于前者,头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预后相对较好。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常见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抗NMDAR-IgG检测阳性,不一定继发抗NMDAR脑炎;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除抗NMDAR脑炎外,可继发抗GABABR脑炎;4.乙脑病毒感染后继发不同自身抗体介导的脑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也可能有所不同。目的:探讨双相型乙脑患儿的血清或脑脊液中,是否存在目前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的方法,分别以大鼠的海马组织和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为底物,对受检者的血清与脑脊液进行检测。首先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其血清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未知的抗神经细胞表面抗原抗体。收集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结果:1.乙脑急性期,全部31名患儿血清及脑脊液的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阴性;2.乙脑起病后第21天,1名单相型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其余30名患儿血清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均为阴性;3.症状复发后,5名双相型乙脑患儿中有2名脑脊液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为阳性;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者病情复发时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不明显,头颅磁共振病变范围较小,遗留神经功能缺陷较少。结论:1.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没有检测到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2.乙脑病毒感染后第21天的血清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检测,对于该病的发生预测价值不高;3.中枢神经系统乙脑病毒感染后可诱发其它未知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4.与乙脑后继发抗NMDAR脑炎的患儿相比,继发未知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预后更好。目的:探究细胞因子对于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价值,随访患儿神经功能状态并分析长期预后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第一部分乙脑患儿急性期血清及脑脊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9,MMP-9)、CXC趋化因子13(C-X-C motif ligand 13,CXCL13)、B细胞活化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CXC趋化因子10(C-X-C motif ligand10,CXCL10)和白介素6(intefleukin-6,IL-6)等5种细胞因子的水平,在乙脑起病后第21天,检测患儿血清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在乙脑恢复期,再次检测双相型乙脑患儿脑脊液中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分别在乙脑起病后1月、2月、6月、12月对患儿进行随访,每次随访均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量表对患儿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1.比较乙脑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与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儿急性期的血清及脑脊液MMP-9、CXCL13、BAFF、CXCL10和IL-6的水平,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IL-6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p<0.05);症状复发后的脑脊液MMP-9、CXCL13、BAFF及CXCL10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p<0.05);3.在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中,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MMP-9、CXCL10及IL-6水平显著低于急性期(p<0.05);4.随访12个月,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m RS评分高(m RS中位数2[1-2]vs 1[0-2],p=0.044)。结论:1.乙脑急性期的细胞因子水平不能作为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2.乙脑起病后第21天的血清CXCL13水平可作为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预测指标;3.乙脑恢复期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患儿比未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长期预后更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多认为是由遗传、心理及环境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未来两年内,抑郁症或将成为全球致残的首要原因。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探索抑郁症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假说,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生物-肠-脑轴”可能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作为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其内栖居
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卵巢癌黏膜组织来源复杂,约90%为上皮性卵巢癌。约75%的卵巢癌患者为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起病迅速,极具侵袭性,常伴随广泛的盆腹腔转移,预后极差,机制不明。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的自然降解过程,主要通过降解细胞自身组分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究竟发挥促癌或是抑癌效应与肿瘤不同遗传背景及进展阶段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arch5,ALKBH5等可通过上调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孕期暴露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对子代大鼠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乙醛脱氢酶1A1(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1,ALDH1A1)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以探讨VPA诱导孤独症样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1)VPA诱导的孤独症样模型的建立:雌性成年大鼠与雄性交配后被随机分为VPA组和对照(CON)组
第一部分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白纳米粒的构建及表征检测目的:制备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纳米粒。检测纳米的形态、粒径分布、表面电位。检测纳米粒对GANT和PTX的包封率、载药效率以及纳米粒的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肽功能化重组高密度脂蛋纳米粒tLyP-1-rHDL-PTX/GANT61。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结构,并采用激光粒径仪检测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表面电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诊疗一体化纳米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成像能力及高效递送水平和较好的疾病治疗效果,在抗肿瘤药物设计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的纳米诊疗系统对于肿瘤组织的时空特异性效应的局限性,使其高效治疗和精准成像的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设计解决时空可控的高效诊疗一体化系统成为纳米药物研究的迫切需求。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利用二氢卟吩e6(Ce6)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属性,及
第一部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灰质不对称性的MRI研究目的目前关于脑不对称性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AD相关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方面。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ild v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相关的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无菌鼠孤独症样行为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ASD相关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影响无菌鼠孤独症样行为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纳入年龄2-6岁的5名正常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儿童和5名ASD儿童作为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
第一部分GTP环化水解酶1(GCH1)在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代谢重编程是包括肝癌细胞在内所有肿瘤细胞的特征之一。积极寻找HCC的代谢调节因子,对于深入理解代谢重编程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GTP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 1,GCH1)
第一部分P2X7受体介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慢性偏头痛中枢敏化目的目前认为中枢敏化是导致慢性偏头痛(chronic migraine,CM)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启动的炎症反应是介导中枢敏化形成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P2X7受体(P2X7 receptor,P2X7R)激活后,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导致炎症相关物质表达外释至胞外。目前尚无任何研究探索P2X7R在CM中枢敏化中的作用,以及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病发病率逐渐增高。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神经功能障碍的最大因素,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目前临床上仍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脑缺血再灌注(I/R)引发的继发损伤。其中,炎症反应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神经炎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探索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脑内常驻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