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庭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udh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它将隐喻的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中解放出来,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本文以《现在开庭》中的20个中文案例和《著名审判》的20个英文案例为语料,根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首先找出中美语料中的概念隐喻,然后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找出异同点并探究中美法庭语言中选择相同和不同概念隐喻的原因。  通过分析表明,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导致了中美法庭语言使用相同的概念隐喻,而文化内涵和社会环境导致中美法庭语言使用不同的概念隐喻。  本文致力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范围。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在司法实践中有助于突出它在思维和法律推理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性,并表明它在法律话语中有独特的认知和构建效果。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俄国形式主义的历史沿革和学术隆替表明文学语言的本质属性植根于“文学性”,而文学性并非单纯由文学手段的“陌生化”决定,更重要的是文本环境之间的对比与差异,从而使“主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语言信息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包装名词和均衡信息密度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包装名词作为信息包装的方式有均衡语篇信息的功能。均衡信息密度(UID)认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解与合作。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改革必须高瞻远瞩。新的世界发展的趋势对高职院校人才培
本文以顺应论为根据来分析TED商业类演讲中的语用身份建构问题。语用身份是在一定语境中的社会身份,说话人利用语用身份建构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来实现交际目的。因为语境有其动
维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自她步入文坛以来,评论界一直热衷于探讨她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哦,拓荒者!》是凯瑟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