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总结本肾脏病中心V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生化及病理特点,回顾性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V型狼疮性肾炎(单纯V型或合并其他型别)的疗效差异,探索影响其预后的风险因素,为临床工作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4年4月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经肾活检病理病理结果诊断为V型狼疮性肾炎且随访时间大于或等于1月的患者。统计其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特征、免疫抑制方案及治疗效果。通过评估治疗前及治疗后(包括不同随访时间)的临床指标变化及缓解情况得出不同起病情况、病理分型以及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纳入V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共145例,其中单纯V型74例,Ⅲ/Ⅳ+Ⅳ型71例,初诊时Ⅲ/Ⅳ+Ⅴ型组的血红蛋白、球蛋白、eGFR以及C3等均显著低于单纯V型组,Ⅲ/Ⅳ+Ⅴ型组的新月体出现比例、细胞性出现比例、肾小球节段性比例以及袢坏死均显著多于单纯V型组,与其病理分型特征一致。尿蛋白>lg/24h的V型LN(单纯V型或合并其他型别)共有79例,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各用药组的24小时尿蛋白均显著降低,而血清白蛋白及C3水平则显著升高。其中多靶点治疗组初诊时(治疗前)24小时尿蛋白显著高于Pred+CNI组及Pred+抗增殖组(p=0.006,0.001);治疗1月后,多靶点治疗组的24小时尿蛋白仍显著高于Pred+CNI组(p=0.041),但与抗增殖组已无显著性差异,之后的随访过程及终点时,三组的24小时尿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治疗前后的eGFR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多靶点治疗组的C3水平低于其余两组,但无显著差异;治疗3月及6月时,Pred+抗增殖组的C3水平显著高于Pred+CNI组(p=0.015,0.048);而治疗终点时,多靶点治疗组的C3水平显著高于Pred+CNI组(p=0.029)。各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水平以及缓解率(6月及终点)无显著性差异。P+抗增殖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Pred+CNI组(p=0.036)。经过COX回归分析发现,V型狼疮性肾炎未缓解组(单纯V型或合并其他型别)起病时肾小球新月体比例>25%、C4荧光阳性、合并肾病综合征以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导致病情未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Ⅲ/Ⅳ+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起病时多项临床指标及肾脏病理特征劣于单纯V型,这与其病理分型一致。起病时肾小球新月体比例>25%、C4荧光阳性、合并肾病综合征以及低白蛋白血症是导致病情未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多靶点治疗方案可作为起病时病情较重的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Pred+抗增殖方案较Pred+CNI方案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