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constructionist Features of Lu Ding Ji in John Minford's English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q5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并受到其深刻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起就对自古希腊时期起便主宰西方世界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与对抗。就文学而言,解构主义者认为任何既定文本内部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哪个文本是统一的整体。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解构主义者总是试图颠覆并最终消除文本内部的二元对立,并颠覆读者对于在解构主义之前的哲学家们一直坚信并努力追寻的“绝对真理”的理解。以解构主义文学理论来解读中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该作品就带有了解构主义的特色。本文旨在阐论该小说中的解构主义特点,并赏析由约翰·闵福德完成的其英译本对于这些特点的再现。   经过对《鹿鼎记》的细读,作者发现该小说主要从以下方面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解构:金庸先生描绘了一个从妓院中出来的小无赖的各种神奇经历和一个政治化的“江湖”世界,通过小说中的各色形象对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进行了嘲讽,并不断将野史与虚构故事混杂在史实中,让读者对于历史真实性产生质疑。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金庸运用了大量文学手法,其中以反讽和戏拟出现的最多,最能体现《鹿鼎记》的解构特色。因此,作者认为,译文忠实与否,取决于译者对于这两种文学手法的处理成功与否。   在对《鹿鼎记》解构特色的再现中,约翰·闵福德教授有意识地对这两种文学手法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式。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中的中国特色,他在不同的语境中谨慎地选取各种不同的翻译技巧,并通过自然流畅的英文将中国的武侠文化展现在了西方读者的面前。可以说,从整体上看,他基本忠实地复述了韦小宝的故事,再现了原作中的解构主义特点。
其他文献
疯子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学形象。莎士比亚在其四大悲剧中更是频繁地描绘了一些疯癫的形象。著名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也对疯癫有很深刻的理解。本文
1862年6月日本幕府派遣的商船“千岁丸”号抵达上海。这是时隔两百多年的锁国之后,日本首次派遣官船访问中国。“千岁丸”号上的乘员里的众多藩国武士,自踏上中国的土地一刻起,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也是国内外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关注的热点。但是大多数英语课堂互动研究一直集中在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教师话语,教学策略等;另外相关研究多
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更是对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作为一门研究语篇的学科,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研究语篇语言特点的同时,也注重对语篇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考察,以此揭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术语篇社会性和交际性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学术语篇的写作目的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更在于推销观点、宣传立场。不少学者开始重视学术
“反拨效应”属于测试学的范畴,是指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它在语言测试学界属于相对较新的领域,近几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诸多学者投入其复杂机制及现象的研究,在理论上
博客自上世纪末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越来越多的网民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其影响力已蔓延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博主们将博客既视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同时